影剧两栖明星何赛飞加盟上海滑稽剧团,曾引起观众纷纷议论,有人还为她的转型深感惋惜,相劝有加。那么,就这一现象,略举先例论证其可行性。
家母辞世前,某天曾神智清晰地对我回忆道,知道童芷苓的出色演技,还是在看她的京剧之前。从观赏她银幕上分别与石挥共演《夜店》、与魏鹤龄共演《粉墨筝琶》、与乔奇共演《女大亨》等,又被吸引进剧场看她的京剧,逐渐见识了童芷苓青衣旦角梅荀兼擅的多面才艺,感叹留下“一辈子印象”,不愧为影剧“两栖”明星。从母亲欣慰的眼神里,可知艺术家给予观众的真善美感染力,能够始终伴随一名忠实观众,从容走完人生之路。所以,对童芷苓老师,闻有人建议讨论有否必要确立“童派”一说,觉得似乎已显得并不重要。
笔者所幸赶上“文革”前后都欣赏到童老师的数度精彩人物塑造,如《武则天》、《金玉奴》、《红楼二尤》、《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和《红灯记》的李奶奶,乃至一赶三的清唱《智斗》等,可用“唱做大气迷人,旦行独领风骚”来形容,她即使“两栖”,也合格称职。他人如欲再仿造、“克隆”出一个童芷苓,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
再看,小王桂卿老师现在电视中演出的正宗麒派京剧,尤其“音配象”工程摄制遇有周信芳先生代表作,他是神形兼备的一位合适配演人选。说明乃师当年所花心血,今天犹如古木吐蕊,绽放苍葱异彩。但是,笔者少年时代是看小王桂卿及其小二、小三、小四个个身手不凡的武戏长大的,一直把武生“小王”视为家族老大。留下他“麒派印象”却不过是近十余载的时间。以个人所见,他的麒艺“晚成”和出身武行并不矛盾,对于一脉传承绝对是具备了罕见的基础,有助于提升表演功力,所以能给人水到渠成,甚至返老还童之感。
三说李佩红,刚完成郭宝昌点将主演影片《春闺梦》的咱津门同乡。舞台初露锋芒时,即以“金戈裙钗”一身武艺倾倒满场戏迷;后抑制不住内心向往,发誓“立雪程门”,感动了王吟秋老师后,恭敬地执弟子礼,埋头打磨,业绩斐然。去年五一节后,逢世乒赛在沪闭幕,有幸在电视台“御花园”与我国乒乓球历届世界冠军聚餐,竟与李佩红不期而遇,她正应邀献上一曲《锁麟囊》,那段动听的“二六”不禁引得徐寅生、庄则栋、李富荣、张燮林、郑敏之、张德英等众位名将凝神附和,击节开怀。恰如唱词中“麟儿哪有神送到,积德才生玉树苗”。热烈欢腾的场面,见证了国粹艺术与国手心灵的共同语言,可谓息息相通。
李佩红的成功转型,又使人想起文武兼备的杰出前辈李少春,一朝遂愿上新台阶,投入余叔岩门下,严循规矩而成方圆,得以跻身正宗传人行列。二李的准确调整定位与挖掘潜力优势,在于自身悟性、基础条件和外部机遇、市场需求,两方面缺一不可。从实践认知,并非人人都有转型成功的可能。
最后说到离开我们已有整十载的程之老师,他是人们公认的终生影剧两栖名家。饰电影角色个个入木三分,扮上京剧花脸,张口黄钟大吕,犹如金霸王(少山)再世。他多次主持央视的京剧大奖赛,讲解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经他娓娓道来,便深深印入观众脑海,当推其为普及国剧一功臣。那部他最后摄制、亲兼编导演的电视剧《名优之死》,算得是对自己“演戏是假,做人要真”座右铭的写照。程之老师个人的生活积累、艺术经验、历练修养,使他的“两栖”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无须转型。是后来者值得研究学习的榜样。
因此,关于何赛飞转型,我想也已不成问题吧?
(摘自 《文汇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