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世上,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当你被鲜花、掌声、荣誉包围时,千万别忘了幕后和周围有多少人鼎力支持和无私付出。如果过高地估计自己的价值,那么只能是不进则退。”说这话的人是《红灯记》中李铁梅的饰演者,被誉为“中国第一花旦”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
刘长瑜也许不是扮演角色最多的演 员,但她却是塑造的人物形象留在观众心中最多的艺术家之一。李铁梅、春草、梅香、燕燕、乐昌公主、尤三姐,尤其是李铁梅这一角色在她的创作下成为经典,这就是一个艺术家的才气和功德。
1942年生于北京的刘长瑜,与京剧结缘是在她10岁的时候,活泼好动的她在父亲的熏陶下迷上了戏剧,1951年考入中国戏曲学校,师从小翠花、芙蓉草、华慧麟等。1958年得荀慧生的传授,学会《辛安驿》、《红楼二尤》等。1959年毕业后,在中国京剧院四团当演员。她会戏多,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美,嗓音甜脆,唱腔优美,表演洒脱,能从人物性格出发,如《叶含嫣》、《坐楼杀惜》、《十三妹》、《秋江》、《桃花村》、《红灯照》等,在程式化的表演中透出生活化、性格化的活力。1983年她演出《红楼二尤》,先饰尤三姐,后饰尤二姐,不仅保留了荀派特色,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中均融进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她还演出《昆仑草》、《平原作战》、《红灯记》等现代戏。她善于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形成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她所塑造的不同时代、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形象,几乎没一个不是让人过目难忘的。人们被她的艺术所折服,她曾摘取首届梅兰芳金奖、首届戏曲梅花奖第一名的桂冠。
刘长瑜认为戏剧演员应该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感染力。就像荀慧生所说,你要演什么戏,就得知道剧中人物前五百年,后五百年。她无论演古装戏还是演现代戏,都得益于吃透了、领悟了前辈们的精华。
《红灯记》最早脱胎于上海爱华沪剧团的沪剧,1964年2月改编成京剧,由刘长瑜演出,当时她才22岁。她使“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如流行歌一般在大街小巷传唱。但她坚持认为《红灯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郭沫若先生曾经亲自为该剧本改词,把原来一句“不许泪水腮边洒”改成了“不许泪水腮边挂”,一字之易,但念唱就显得更加铿锵、更加有韵味了……
如今,年过六旬的她在中国京剧院青年团任艺术总监,为培养下一代京剧表演人才尽心尽力。她说:“金钱对我诱惑不大,生活中能过得去就行,没有过高的奢望。这辈子让我终生遗憾的是年轻的时候没能多拍几张照片,以至于现在别人一跟我要照片我就着急,保留下为数不多的几张照片还是公家给拍的剧照。”
她与她的学生们以诚相待,情同母女,但她决不放松对她们在艺术上的高标准、严要求。她时常告诫她的学生,做人要宽容、要大度,实际上宽以待人,也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但做事、唱戏可要一丝不苟,走一步不能退半步。
中国的戏曲艺术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的300多个剧种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中,对形成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影响。然而,目前一些剧种面临消亡的危险,因此保护民族戏曲艺术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主任的刘长瑜,她有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她建议尽快在北京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戏曲艺术博物馆,以保存和积累更多的戏曲文物资料。采访中,刘长瑜谦虚地说:“这不是一个人的建议,是大家的建议。”(记者
杨竞)
(摘自 《辽宁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