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居上江,蜀国古都地。笔者居下江,吴越是吾乡。三千里江山,相距甚远。可都欣赏过张火丁的演出。先生嫌小喇叭吵得发昏;笔者嫌戏演得阴风绕绕、鬼冷冰清。什么啦!我们这些已成了老家伙的脑子是否出了毛病?仔细想想,得弄弄明白!浮想刚起,倒又先想起了褶子事。坛上有松鼠斋、郁闷中两位先生提到了牡丹亭这褶子,是靠着腰身。这靠腰身的褶子是否合理,涉及的问题在笔者看来,又非戏曲题内事儿,实在又是个时尚和观念问题。是迎合时尚好呢?还是墨守成规好呢?这两者之间,一点通融的余地都无有。当然更无法走到一个道道上来。靠着腰身的褶子,势必曲线毕露。用时尚的眼光看,是美。是“这感”、“那感”。演戏嘛是给人看的,君不见时下你张开眼,电视、广告、报刊、杂志、网上、大街,何处不见紧靠腰身的时尚的“倩丽”、“美娇”。编剧、服装不向这道道上走,向何处走?而追求艺术美感的先生们,觉得时尚和戏曲的美不能混作一谈!可人家要混,你说怎么办?差距乎!水平乎!很难讲得明白。很难!很难!!有一幅漫画:老头子西瓜皮滴粒子帽子,长衫马登子,扎裤口,大头鞋,手执潮烟杆儿,洋瓶底园眼镜,从镜片上方,瞪着坐在对面的儿子。这儿子飞机头,花格子衬衫,喇叭裤,尖头皮鞋,戴着大墨镜,手里夹着香烟,口里吐着烟圈,也瞪着老头子。这幅画儿实在很能说明,两个世界的人儿,怎么沟通得起来。也许有人说不至于此吧,笔者倒认为时下有过之而不及。笔者当然认同两位先生的看法完全对。要束腰拿汗巾来,既是唱戏,这褶子应该直拨笼统。既能呈美;又能藏拙。可是惧着时尚的先生,这把剪刀从臀围向里修上去也。什么叫“潜移默化”这就是。然!能改变时尚吗?谁试试看!换在文革,吃张大字报。题头一想就出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您想做破船、烂木头吗?想!那氽到一浜里去吧……!既然谈了褶子,那再谈谈样板。这样板,如同我们令堂大人手中的鞋样一般。称谓样板者,模块也。模块者,形同孩提时代,家中过年做糕团,用木头雕空成形,把米粉捏成团放进去,压平再反过来,桌上一拍,一只寿桃、一条鱼出来哉!一模一样。浑天倒地的十年,用了多少人工,雕了八只模子,用作样板!整正十年时间,不比造巴黎圣母院花的人工相应少。可是这八只模子,八块样板,桌子上拍出来,也只有八本戏。还不及家下孩提时代做的糕点多!时下有些人还在争论好啦,不好啦。艺术啦,政治啦。笔者觉得很迷茫,这几本现代京剧,或改编于沪剧,或取材于小说,或脱胎于革命题材。花了那么大气力,十年磨八剑。磨呀磨!说不好?也说不过去!从艺术、音乐、表演、技法确实各各颇有特色,惹人爱看。当年也仅有这八块样板好看!这对于从未接触过传统戏的年青人,说不定会起到开导先河的好作用!客观分析应该如此吧。可是笔者弄不明白,到了换了一个世纪,还在样板长、样板短的。谁个不知自出秦桧,后人生子名不用“桧”。谁不服帖,你生个儿子叫吴桧,王桧,钱桧试试看。谁有能力去至国家统计局,查查看有没有人用桧作名!传统的力量就那么“可怕”。可为什么这令人百感交集的样板二字,就那么有味道?!这八本戏是连台本戏?是八集肥皂剧?都不是。在任何场合,你爱看红灯记,你评红灯记好了!你爱看智取威虎山,你评智取威虎山好了!你爱听海港,爱听杜鹃山,你发感概、谈观感也任你选。您才富八斗,这八本戏一起评,逐一批都可以。没有样板这代名词,就活不下去不成!笔者还有一点感觉:倒是这样板戏的称谓,生于文革,长于那个时代。当年实指望处处、事事、时时以此作样板!高、大、全,超时代!和当年的政治靠得很紧很紧。尔今再依此叫样板!样板!是否时下编戏,仍应循规蹈矩以此为样板呢?还是视这种本来就不合逻辑,今己早早过时的称谓以肯定?这隔年的皇历,就那么不舍得翻!更有甚者,有人撰文,长篇累续地把江青在样板戏上的功果,谈得津津有味。戏曲理论界思绪的混乱可见一斑。因此笔者认为:我们戏迷们还是实打实,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看什么戏,放什么气。不是少了多少烦恼嘛!与看热闹先生唱和,怎么先唠叨了这么两个题目?实在还是祈望起点铺陈作用于后文。笔者第一次看张火丁戏在上海逸夫午台。戏码第一出,没有记错的话,是郭伟的六月雪。进得剧场气氛就不太热烈,观众尚未坐定,大幕徐徐张开,这六月雪的禁婆子早己摆足架子,笃笃定定坐好在椅子上,胡琴声起郭伟站着即唱,京戏如此开场,叫人目瞪口呆。笔者撰文用词,往往尽量切合身份。只说编剧的和演员的偷懒,懒到了根上了,一类浅薄的词汇作搪塞。实际上怎不明白,这实在是十足的话剧架势在摆渡京剧。早在三十年前,笔者在苏州开明剧院看话剧红旗谱,这开场时大幕静起,主演站在天幕一角的架子,就有所联想。另外这惯例的闹场,大概早己不用。南边俗话闹头场。老祖宗深谙观众刚入席,嘻嘻哈哈,叽叽喳喳,静不下来。敲打一下,告诉大家戏快开了。待等敲打划然而止,众声亦噤,大幕徐徐而起。人们的情绪,从嘈杂到音乐的击打声,再突兀一静,心收神定。大幕徐徐而起,太太平平看戏吧!这传统的一帖方子改掉了。理由可以找来不少,嫌吵、嫌闹。戏院不是草台班,用不着这种噱头,咋咋乎乎的干吗!是否是笔者所说,冒昧了!此次张火丁压轴是春闺梦。张确己有大家风范。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演得颇有意境。可也让观众意犹未尽!待到第二次孩子拖我去,再看张火丁的春闺梦。场面却发生了戏剧性变化,这场景,笔者在那篇〈逸夫午台看京戏〉一文中,己介绍了看戏的经过。但是笔者还只是实叙观感,没有将那天的演出和话剧相沟连。实际上那次演出,真是一次话剧版本的京剧春闺梦的大胆“创新”。笔者着实是做了一次瘟生!不情愿地两个人看了这么一出破戏,化了四百元不到的钱财。还让网友纳闷,那天怎有四百元不到的票?可笔者也如上述提到的“潜移默化”习惯算起了总帐。时代的飞速发展是件好事,要程式化的京剧紧跟时代,采取的是不断变,这对头吗?把京剧视作天生缺陷的畸形儿一般,反复整形、美容、动手术。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的一场闹剧!京剧要如此无可奈何地跟上时代,就势必形同时髦女郎一般不断变换装束,更换衣衫。当年看令堂大人翻箱底,非常好奇姆妈出嫁时的新衣,袖口形同喇叭一般。你怎知道过了半个多世纪,大街上竟出现类同的样式,还形成序列呢!这变过来、变过去,老翻新、新翻老,尚不如这程式化的东西以不变应万变,苟延残喘,命兴许还留得长一点。天才的编剧们,编一点似同将相和、杨门女将、赤桑镇、对花枪类的新编历史剧,谱一点似同海港、杜鹃山、黛诺一类确实蛮好听的唱腔。弄一点与传统相映成趣的,智斗这样的场景。向这方面去努力不是挺好嘛!省得看热闹先生在古蜀国,用双手捂着耳朵,听张火丁的锁麟囊落荒而逃,无福消受那外太空时代的高精尖产品。同时也饶了笔者,在下江双眼迷茫,望着台上悲惨惨、惨悲悲,阴风绕、透骨寒。也无福消受那形同午厅四步头,黑格龙冬的浪漫情调。张火丁形同在唱探阴山。这话剧摆渡京剧留给我的春闺梦印象是如此不肖!也许我辈“宿货”是该退出“历史午台”了。与看热闹先生唱和的幕,也正该落下!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4年10月25日17:29:07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