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腔续元曲篇之二!

鹧鸪天

为什么说“京剧, 元杂剧的延续”?笔者似乎武断且轻言,这就是做草民之幸,享互联网之福了。笔者说京剧的源由,艺人晓行夕宿,风霜雨露到得皇城,皇城里碰来挤去的“星探”,一把抓住从湖广、皖地一路讨饭来的艺人,慢慢羼羼镶镶嵌嵌,再加进点什么北佬京腔的,稀里糊涂就算作了皇城里茯苓饼一般的皇城土特产了。皇城名北平,就急急注册为平剧,皇城改名北京,又急急正名为京剧,不知道将来解放了全人类,皇城是不是会注册成为“人类剧”的呢?这似文革的遗风,又谁知晓哪个七八年会再来一次呢?!

笔者所说“京剧, 元杂剧的延续”,旨在京剧还处于“下野”之初的行情,那个岁月元朝早没得了,这朱元璋的明朝,虎头之时,是何等『空前的严酷专制,整个社会充满“戾气”,成了僵尸的社会。』可到得蛇尾之境,倒霉的崇祯皇帝在煤山上早作了“吊煞鬼”了。这个不太平的明朝又迎来了外族的入侵,到了清朝。这朱元璋啊朱元璋,凤阳花鼓唱得好:“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那么一大批维护你即得利益者的东厂、西厂、锦衣卫呢?怎么皆烟消云散了呢!

而草根之民,永远颠沛流离在皇朝的更迭中,草民需要果腹,也有七情六欲,他们也要呐喊、哀鸣,四野的草民中,哀哀之鸣,传出的声音与原野虫草相混,长短音节恰似乐曲。您听今日的京胡声音,那尖细、悠长、急促,活灵活现地传递了艺人的哀伤。插一句,这点感叹,笔者来于民国晚岁,浙地外婆家夏日傍晚,远远旷野的京胡声声,这种幽怨的情调,在尔今皇城的什么梅兰芳大剧院中是体味不出来的。而草民遂成了江湖艺人,凭他们坎坷的生计,聪明的头脑,传承在他们脑海里的,是前辈残余的印记,元曲杂剧似跨越两朝时空,在清未渐渐升起的戏曲,成为了平剧。

笔者思路伊始,原想元朝之统,与清同属外族,管治水平应该差不多,仔细比较一下,元朝成吉世汗相反要“光棍”得多得多。恰原来满清接受的是明朱元璋那一套可恶的管治手段,完全是全社会的紧束。更有帮凶似曾国藩这般的文人,后人尊曾似圣人般的张扬,可是在维系清庭统治,管治汉人草民上,反胜于满人。有相当一个时段,传媒文人恰似曾家灰孙子一般,弘扬满清之盛。让人恍惚生活在了清朝年代,愚人灌输可为一叹!

而元杂剧作家所显露的可贵,元代文人与明清最根本的区别,正在于『那些杂剧作家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人民,他们有根。』深植的根,成长为健壮的躯干,萌发出茂盛的枝叶,蒸腾出醉人的芳菲,似迷漫的轻雾彩带漂浮,跨越时空,朝代,又轻轻洒落于中华大地,草民得雨露的滋润,将他们的聪明演化成艺术,遂有今日京剧的雏型。

假使说:『元曲的出现是中国通俗文艺和通俗文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标志,』那么,晚清京剧的出现不同样是中国通俗文艺和通俗文化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标志?多少传统京剧剧目,无不印证了京剧艺术的通俗化和大众化。文人冠京剧以所谓的“雅俗共赏”同样是最好的印证。

致所以笔者冥想京剧的源泉,说京剧是元杂剧的延续,虽仅是笔者个人一种肤浅的印记,兴许为专门家所笑料。但是笔者延索历史朝政,明清二朝的紧束,所引述梁教授的『元、明相比较』,『多元文化广疆域,粉墨人生唱元曲。浪子隐逸兼斗士,通俗文艺开新局。』这四句“题目正名”,将会引导我们更深刻地去理解本民族曾经光彩夺目的京剧艺术,为什么会突兀在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前列,遂成为本民族民众的一种骄傲!

本贴由鹧鸪天于2010年3月07日09:15:4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