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不知自己吃几碗干饭"的演员越来越多?原因很简单――观众文明了。
前些天听了一段侯宝林先生的相声《文昭关》。听后我感触颇多,侯老说到演伍子胥的"跟包"因闹肚子,叫旁边的王三将宝剑递给演员,结果王三将腰刀挂在了演员身上。使伍子胥挂着腰刀上了台……
我想如今在舞台上,饰演伍子胥的演员,要真是挂着腰刀上台,可能也不会得来"倒好"了。听来是个笑话,但往深里想这并不是一个好现象,观众太讲文明,对演员要求必然就不会严格。没有观众的严格要求,演员们的"警钟"就不会长鸣。前些天我大伯父李金声曾说过一句笑话"现在最老实的就是观众了,演员怎么唱他们都不叫倒好。"细想真是如此,演员是拿观众当外行,在舞台上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反正观众不懂;观众是过多的体谅演员,演员为我们表演不容易,出一些错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这对于艺术的发展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
过去,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只要是出一点点小的纰漏,哪怕是将一个字的字音念倒观众都不认可,马上就会引来台下的观众们的"倒好"。像谭鑫培这样的艺术大师也都得过"倒好"。其他也有一些演员是"倒好"伴随着艺术成长的。我们这代人如果能得些个"倒好"倒是一件好事。一对自己是一种磨练,二也能正确了解观众的心理。
我三伯父李玉声就常教育我说"有时演员的一个动作,观众看后没有反应时,自己下去后就要想一想是否这个动作编排的不合理?还是因为身体状况或是其他原因没有走好?之后就要考虑这个动作是否要改进,还是从新编排一个新动作来取代?这个动作就是真得了一个好,自己也要想一想是不是走的真值一个好?"我想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这种磨合是相当重要的。如果编排的动作观众们没有做出反应,下去后就一定要经过不断改动。直到得来真正的喝彩声为止。这种喝彩才是观众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喝彩。只有靠这样,演员才能知道观众们真正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我认为观众的想法应该是,我是花钱来看戏的,你演员要对得起我花这一百多块钱,观众感觉花的钱不值,就可以哄你!演员得些"倒好"也是一种好事,如果每场演出时都掌声雷动。演员就不知道自己哪里还有不足。其实一上场全对,没有一点不好的演员现在跟本没有。所以观众对我们演员还应该是多一些鞭策,少一些吹捧,这对演员的进步是相当重要的。对艺术的发展是有益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