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些报刊、广播和电视上,屡屡出现一些用错、读错的字词,如果长此不予纠正,也许会成为将错就错的误导。愿就所闻所见者提出,就正于方家。
某报出现一条社会新闻的大标题:"哥嫂弑弟","弑"字用错了。弑字虽作杀害讲,但却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专用字,古代专指臣杀君、子杀父母等"犯上行为",如弑君、弑父等,不能移作他用。标题哥嫂弑弟,是错用。
成语"差强人意",源出《后汉书》是汉光武帝称赞大司马吴汉的话,意思是对吴汉的谋略,表示还比较满意,当然是褒义词。可是现在许多人都作为贬义词"不大满意"来用,这显然是用错了。
"尽如人意思"是常用词;其反义词应是"不尽如人意"或"不能尽如人意",绝不能省略为"不尽人意",可是现在说"不尽人意"的太多了。只要逐字分析一下,就知道是错。
某报载京剧老生马连良在《盗宗卷》中饰演张昌,明显是错了。这个角色是张苍。按史载:张苍是汉初人,封北平侯,精通律历,明习图书计籍(类似今目录学),所以《盗宗卷》剧中说张苍掌管着汉室宗卷档案。而张昌见于史籍者,只有一个晋朝的流寇,少为县吏,武力过人,后聚众劫掠,易名为李辰,伪立丘沈为天子,自为相国,众至十余万,后被陶侃讨诛之。两个人的名字虽只有一字之差,但有天壤之别,不能不纠正,以免误导。
至于一些在电视、广播中,读音错误的字就更多了。如"按捺不住"(指情绪冲动,克制不住),"捺"字现在多读作"奈"字,错了,应该读作"那"字。试举一例:汉字笔画是由横、直、撇、捺组成,常说"人"字是由一撇一捺组成,这个捺字当然读作"那"。其实,捺字只有"那"音,并无"奈"音,不应该读错。
最近电视剧《大清药王》中,乐宏达引用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竟把"渡泸"说成了"渡沪"(字幕也打成"渡沪"),实在不应该。
此外,现在常读错的字,还有"阐述"的"阐"字应读如"产",不应该如"善"。"豢养"的"豢"字,应读如"患",不应读如"卷"。谭嗣同、子嗣、后嗣的"嗣"字,应读如"寺",不应读如"慈"等。其实只要经常认真细心,多查查字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摘自《中国演员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