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心中却猛然生出些许犹豫与彷徨。可笑我的自不量力,可笑我的不求甚解。对于京剧,其实想说的有何其之多,可真的一旦要跃然之上,我却不得不承认自己对它的孤陋寡闻和一窍不通。而对于张建国,素昧平生,又岂敢对人家的艺术妄加评论呢?或许我真的该就此浅尝辄止,但内心却总有一种难以割舍,欲罢不能的冲动,也许真的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即便是痴迷和酷爱,我却依然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他们在我心中的份量。
提起京剧,我始终认为它是那么顺其自然地走近我的生活,仿佛一夜之间就毫无理由地充实了我的整个生命。悲欢离合,荣辱兴衰,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就这样一路走来,如影相随。每当听到那琴瑟悠扬,锣鼓铿锵,皮黄之声回响在耳畔,总会有幸福的笑容荡漾在我的脸上,那是一种难以名状却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和幸福。提起京剧,又不能不让我想起张建国,之所以给文章定下这个题目,也正是源于我始终认为我生命中的京剧,因为有了张建国,才算得上是完美无缺的。曾几何时,初识京剧的我偶闻他的唱段,简直可以用目瞪口呆和自惭形秽来形容我当时的惊叹。可叹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如此美妙幽静的一方圣土我竟还未曾拜访过,那唱腔如同流向山涧的清泉,蜿蜒曲折,清澈见底。又仿佛少女般的羞涩与矜持。时过境迁,我知道了那是奚派。有人曾经说过,如果对京剧的感悟不深,你是难以体会的到奚派老生与程派青衣的内涵与真谛的。对于京剧,我愧谈感悟二字,却是真真切切地从张建国的唱腔中深深地爱上了奚派,爱上了这份清新,这份儒雅。不求浮华与修饰,所听到的每一个字都是掷地有声的,都恰似大浪淘沙后留下的精华,耐人寻味,弥足珍贵。当你心无旁念的想起那字字珠玑的唱腔,仿佛整个人都融入了一种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的境界。意境深邃,素清淡雅,苍凉的情感中却有如一团烈焰在跳动,你会感到水火相融,刚柔相济的神奇。是一种棱角分明却又不露锋芒的震撼。他的博大精深,他的精髓实质,始终是我努力去寻根溯源可却又望尘莫及的心仪之地。
身居津门,最盼望的莫过于建国能够来天津演出。在遥远的古都南京正当第三届京剧节激战正酣,现代新编京剧凭着那时尚前卫的制作和满目生辉的火爆一统天下,难分伯仲之间的时候,建国带着他的三团,带着那一如往昔精心润色过的传统京剧来到了天津,也正是这纯粹的传统,纯粹的京剧,纯粹的艺术成就又一次征服了天津观众的心。
尽管没有我最喜欢的那出《哭灵牌》,说实话,那是怎样一种让人刻骨铭心的手足情意。看着舞台上那肃穆悲凉的场景,耳边回响着这如泣如诉,感天动地的唱腔,我不得不为之动容,这远非一般的艺术感染力所能触及的,那才是演员与观众灵魂最深处的共鸣。
提起《失·空·斩》,老人们曾经告诉我那是杨派的戏,杨宝森曾经用毕生的精力不断打造和完善的代表剧目,它绝对是杨派的经典。的确,生在天津,提起老生行当,濡染得更多的确实是杨派的大气与磅礴。也许是受到了太多的言传身教吧,竟使原本立场很坚定的我也墨守陈规的担心起来,不禁欲言又止:张建国的《失·空·斩》,行吗?
怀着这样一种心情走进中国大戏院,寒冷和喧嚣顿时留在了身后,此时此刻,我已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那三国鼎立,群雄逐鹿的战场,感受这兵戎相见,剑拔弩张的气息。灯光骤亮,大幕拉开,直到清楚的看到那三军司命的红帐下,建国饰演的那深藏若虚的诸葛亮,羽扇伦巾,举手投足间的潇洒与谨慎,直到听到那阔别已久却似未曾相识的奚腔奚韵,我才知道我的担心和疑虑不过是杞人忧天罢了。这是一出万全可以与杨派甚至其他流派分庭抗礼的《失·空·斩》,一出张建国的,奚派的《失·空·斩》。
如果说杨派的此剧是浓墨重彩般的气宇轩昂,那么奚派的则恰恰有如工笔白描般的细致传神。
在《失街亭》中,那个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孔明,面对马谡要立军令状时的牵肠挂肚和忧虑重重,虽然没有更多的唱与念,但仅凭他的眼神与表情却已刻画得入木三分。那段看似平缓的两国交锋在奚腔的着色下,细微之处,丝丝入扣,建国那毫无卖弄与张扬,却极具奚派韵味的唱腔中,让你切身感受到的是诸葛亮内心复杂矛盾,居安思危的起伏跌宕,听后难以释怀。
面对老军的直言不讳,十万神兵的口气听起来是如此的无懈可击,可眉宇间掠过的那一丝得意的笑中分明道出了此时的孔明深藏玄机反掌间的谋略和这涉身艰险凭谁问的无奈。
城楼上的慢板与二六,让我清清楚楚地体会到了奚派区别其他的独到之处,清新,俏皮,每一个小腔和耍板的处理都是恰到好处却又不失大气和稳重,一气呵成。不经意间,你或许真的会对这西城的虚实生出几分疑虑。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还是《斩马谡》这一折,当诸葛亮面对退却司马大军得胜归来的赵云,他的缄默不语真的是发挥到了极致。气愤之极,饮恨吞声的武乡侯此时面对赵云又能说些什么呢?他的悔,他的恨,决策失误,失守街亭,壮志未酬,愧对托孤?此时此刻,已经不是在城楼上的强装笑脸了,心中的千愁万绪和心力交瘁已经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了,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啊。面对刚愎自用的马谡,最后那万般无奈的几个斩字流露出的是诸葛亮恨铁不成钢的遗憾和治军无戏言的威严。情与腔的交融,情到腔随,寄情于腔,相得益彰,一脉相承。
除了掌声,真的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份艺术的回报和珍爱。建国的《失·空·斩》,寄真情于戏中,于戏中见真情,悠哉,美哉。其实,这份真情实感又岂是我这等凡夫俗子所能心领神会的,只是我免不了要触景生情生出如此颇多的感慨。
我曾试图努力把奚派的意境流洒笔端,可这字里行间却无不尽显出苦思冥想后的词不达意。我真的是枉费心机了,这见仁见智的洞箫之声又岂是我能够一语道尽的呢?
行文至此,想到了家干文中的一句话:奚派真的损失不起一个张建国。我一直认为这是何等经典至极的一句箴言。因为有了张建国,他的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对奚派,对京剧的理解,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徜徉于京剧殿堂的人。喜欢京剧,就不能不喜欢他,与其说是爱屋及乌,不如说是对京剧大彻大悟后情深所致的归宿。

本贴由楠楠于2001年12月10日12:10:34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