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几个月前听京韵大鼓“白帝城”写的感想,京韵当然也是根据演义改编的,并且比演义更失真(曲中刘备临终时刘禅也在床前跪着呢)。所以一切感想都是针对演义中的人物。即使从“演义”出发,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造就”(这个词倒是重了点:))。

杨凤杰唱的好,节奏把握的特别出色。叙述到刘备的行动思想言语时节奏很慢,很沉重,却不给人拖沓之感,究其原因还是感情到了。也用金庸小说中的词来形容,这种唱法象那柄玄铁剑“重剑无锋、 大巧不工”。听到“待来生,我再与诸公们做弟兄”,不禁泪下。

听着白帝城,联想起前后的很多事情。我曾在论坛称赞言兴朋“白帝城”唱的好,亦无它,感情到位。而且其中诸葛亮的几句唱我也非常喜欢,体会其时孔明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在京剧里,以白帝城为转折点,诸葛亮的形象有了很大的变化,在群借华、龙凤呈祥中的潇洒、飘逸、意气风发、甚至是半人半仙(妖?)一下转成了沉郁凝重。“三国演义”乍看给人的印象刘备是个没本事的,对诸葛言听计从,他后半生的发达也全仗孔明。其实细想,孔明作为一个年轻的政治家在初出茅庐时是非常需要刘备的信任、支持--多亏刘 备“罩得住”他,才给了他潇洒的心境、勃发的意气。这一切在刘备去世后都没了,想孔明当时肯定有空落落的感觉,同时真正沉重的担子压上来--现在需要他去“罩住”别人了。

我想,演“失空斩”时能多体会一下白帝城时孔明的感情,非常有用,肯定不会把“城楼”演得飘飘欲仙、或是和司马懿唱双簧。在“斩谡”中,人物的感情层次也会更丰富。我原来总觉得马谡死后,诸葛说的:不是哭马,是哭先帝。不是真心话,起码有一半是在哭马。现在想法有了变化,我相信他绝大部分是在哭先帝,是在追悔。对他来说:君就是国,国家与马谡这个人比起来实在是重要的多。

听刘备对儿子对众文武的话,想起一句最普通的话了,“人心换人心”,因为有刘备这份心,他的儿子才能让诸葛亮用命竭忠,最后能全天年,在那个乱世的君主里,也算是下场不错。

本贴由何白于2000年10月13日14:31:44在〖畅谈三国〗发表. .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