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戏曲频道“空中剧院”昨晚播出难得一见的马派名剧《苏武牧羊》,主持人邀请马连良先生弟子迟金声、张学津两位专家为嘉宾,介绍此剧来龙去脉和复排要领。令我想起25年之前学津老师尚在上海京剧院期间,曾集中精力整理、加工复演《十老安刘》、《苏武牧羊》、《赵氏孤儿》、《清官册》、《秦香莲》等马派系列代表剧目,那时京剧界人士已意识到,此举对于马派艺术遗产的挖掘、传承、光大,当具有积极意义。
那还是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我如约到衡山路国际礼拜堂旁边的京剧院宿舍楼拜访学津夫妇,此时正值学津老师年富力强、嗓音充裕之际,从他家桌上堆满的整理打印本子和录音机内反复播放的音响资料,可见经过文革浩劫后重新准确找回这每一出戏的念白唱词,需要花费多么艰苦的劳动(如同他昨晚叙说到的,恢复《苏武牧羊》剧本过程中,就有作为马先生大弟子的言少朋先生的功劳)。学津还亲自操琴,轻声哼唱了正在排练的选段给我听,数天后文汇报便刊出了我采访的图片新闻。记得我又去东平路京剧院现场看学津与李长春、王梦云、黄汝萍、续正刚等的排练,对学津身上独到的马派神韵与领悟心得,留有深刻印象。事后某天晚上,在静安区工人俱乐部又和学津学华兄妹相逢,他俩是出席京剧清唱晚会,已于演出开始之前一个小时就来报到,因剧场还关着门,兄妹居然在大厅正在对弈象棋桌旁认真观战,连这类普通的票界活动也不轻视,令我顿时感到君秋先生的后人对待艺术和戏迷的态度,也同样不简单。
上广电台戏曲编辑杨爱珍老师知道我钟爱马派,那年秋天特地将学津演出《十老安刘》全剧和《法门寺》选段的立体声录音复制了一盒音带相赠,这盒音带迄今为止,我不知听过了多少遍。我以为,学津之所以有今天龙飞凤舞、挥洒自如的马派“草书”成就,绝非一座空中楼阁,犹如书法开蒙由多年习写大颜楷体入手,由于早年有王少楼老师给打下的余派“楷书”扎实基础,再遇得马先生精心点化,方能一朝水到渠成,脱颖而出。因此他无论演马派原汁的《将相和》、还是贴余派风味的《除三害》、《四郎探母》、《失空斩》、《捉放曹》等,皆能给人以京朝派须生技艺大气纯正的感觉。
看学津的戏,不禁会想到一个问题,就是马先生与其父君秋先生的黄金拍档合作关系,自1937年《苏武牧羊》起一直延续至文革开始的1966年,历经时代变迁、局势动荡、内外战乱,几乎长达有30年光景,堪称菊坛典范。是什么力量使他俩互相吸引、信任、凝聚、团结在一起,在聚光灯下红氍毹上孕育和演出如此琳琅满目、摇曳生姿的皮黄艺术精品?他们可以在舞台上互相甘当红花绿叶,不计角色分量多寡,始终倾力交融配合,和谐发展各自流派,为观众带来美好的享受欢乐,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回味启迪。见章诒和女士有关回忆马先生著作后,才发现其所言“挑剔到精致”真复活了他们共同的人格魅力、艺术追求、审美观念、创新见地,可谓一拍即合,相知默契。
马先生在《法门寺》演的赵廉有句唱词“自幼儿在窗前习学孔圣”,学津恰是打演娃娃生薛倚哥和扮羊形起,“自幼儿在台上学步前贤”,在两位大师身旁耳濡目染,朝夕熏陶而进入高层次高品位合作,比之他人超前开化,得天独厚。今天看来,乃拥有天文数字无形资产,可终生受用不尽。又忆五年前,吾与挚友宝钢集团监事、宝钢业余京剧社长缪永耀同去莲花路戏校新址拜会王梦云校长,说起学校聘请学津、朱秉谦等老师来沪传授马派戏,梦云老师不无自豪地评论学津道,他仍然是现今马派艺术最好的继承者,学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好老师来教……。
可能出于苛求,眼下朱强、张萍的《苏武牧羊》合作水平,与我理想中的标准还有些距离,期盼他们在学津等老师指导下,继续努力,加强锻炼,共上一新台阶。
2006年5月7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