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味道最浓的一出戏”提示就不当。可是,笔者听京戏、看京戏,觉得《打渔杀家》是一出京戏味道最浓的戏!何哉?这出戏的情节很简单,符合京剧的简洁和概括;这出戏的京剧程式化动作特别多,符合京剧所特有的艺术表演形式;这出戏的唱词是白描手法,颇具诗词元曲的风彩,符合京剧的借景抒情,雅俗共赏;这出戏的唱腔优美动听,抑扬顿挫,符合京剧表演人物的贴切和传神;这出戏浸润了人情世故,符合京剧的表演刻划深刻,富含人性;这出戏铺陈了底层平民的生计艰难、恶霸横行,符合京剧艺术来自民间,谙然百姓疾苦,奋力抗暴的无畏精神!
看似淡淡的一折小戏,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联想,也许让行家们觉得可笑,传统的京剧艺术,又有那一出不具备上述的类如景象呢?是的。只是在笔者的观感中,《打渔杀家》这出戏与平民的生活靠得更近些,值得研讨。
把京剧送进皇宫,名演员受尽宠幸,是少数人的幸运事。嗣后有少数京剧演员混得也很不差,名利双收。但是,还是靠技艺上乘信服观众,捧幸在其次。况且与官场不搭界,又无名目繁多的奖项可评,没有“好风凭借力,送汝上青云”的侥幸。嗣后,多少年来,虚荣的人性,有意无意总希望将京剧捧为上宾,遂想成为宫阙、凤楼的廊庙之器,以视荣耀而不息。少不得有多少文人加入,为之修、挫、剪、削。往昔文人中对“打鱼”、“打渔”的竭力修正,大学殿堂的教授肯屈就撰文,就可见一斑。可是,似笔者辈留恋的,才无碍于此等,压根儿还是《打渔杀家》戏的精和神!
江边、茅舍,划浆、小船,清晨、柴扉,乌鸦声声,引出了萧恩、桂英,淡然优美的景,沉静朴实的情,老祖宗的用词造句,可谓出水芙蓉,清雅淡极。正如晁无咎评秦少游:“近来作者,皆不及少游。如“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也”。如何!是的,元曲之首,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亦同。人们习惯拨高,今人可以自撰,拨一首更高者试之!
“父女打渔在江下,家贫那怕人笑咱。”此一句唱,笔者以为颇具生活的震撼力!比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与雅兴垂钓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诗人是另有所寄的 。京剧的唱词近乎实际,可谓“俗”,俗家人要活命,笔者则感到更贴近生活。而以唱腔而言,似乎更感贴切、动听。试将这二句唱,用其他剧种唱来,沪剧、锡剧、弹词、绍兴戏,总不及京剧唱来苍劲,特有韵味。不过,笔者的胡侃也许片面,西、北的梆子类呢?鲁迅老家高昂的绍兴大板呢?老鲁可从来没有似讥京剧一般嘲讽过绍兴大板呀。只是有一点倒颇具典型,唱黄梅戏的王少舫原来是唱京剧出身的,因此,他饰演的董永的唱腔,苍劲有加,悲凉、凄楚之情让人沧然涕下,其功底得益于京剧,谅无人会有异议的了!
更有有识之士曾提到《打渔杀家》剧中,桂英在台前唱,幕后一十、二十,萧恩在受刑杖,京剧这种表现形式,似领先于西方电影所谓的蒙太奇的时空转换,且没有电影业吹得神乎其神。什么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什么其效果“不是两数之和,而是两数之积”,什么爱森斯坦,什么电影大师……,实实急煞人似的汗毛凛凛!
笔者综上所述,一出在京剧行中,不足为大戏的《打渔杀家》,其内涵的丰富,可让行家们刮目;也让以京戏为娱乐,似笔者辈惊叹!恰也是吃的是烟火食,笔者得回到眼前来,老祖宗编古戏,演古人,映照的是古人生活实情。不若尔今,弄“曹操与杨修”,“廉吏于成龙”,演来“真是吃力”,所以一人演过,余人皆动不起来!前期,见电视十频道上,说到陈丹青,他的成名作是《西藏组画》,描绘的是西藏民众的情景,让中外艺术家所惊叹!是的,谁个乐意映照今日,大可用今人映照,各个项目上都有优秀、典型人物可参照。继而联想到东北的“二人转”,“小品”,与往昔五十年代的活报剧相仿,赵本山得以此风靡演艺界,颇让人感叹!赵本山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说明了这个时代在文化上的急剧提升,还是明证了本民族的精神生活在突飞猛进,笔者无解。而世风恶俗中,人们普遍的调侃心态和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呈现在灯红酒绿中的“酒桌文化”或“床头文化”,这些东西与戏曲艺术的京剧,距离怕是越拉越大了。而有人说京剧现代戏是永恒的主题,那就向陈丹青辈学学吧,何必吃力地把古人拖到现代来呢?!
可惜,尔今的京剧艺术风光不再,真要哀叹为“得食的狸猫欢似虎,褪毛的凤凰不如鸡。”了。而哀叹之最的是,有多少人来理会京剧呢?这才是最可悲的。人们若似京剧论坛般地为京剧的存亡争斗不休,笔者倒真觉得巴不能够的呢!这似乎形同巴尔扎克在《幻灭》中所述:“乡下绅士伤害吕西安,至少还承认他的力量,把他当作一个人;在特·埃斯巴太太眼中,他压根儿不存在,这不是宣判,干脆是不受理。”呜呼,也许笔者太悲观了些!现实也许应该信心培增吧。
也许肯定是符合行情的,看媒体对京剧年终的收盘:整体京剧、青春京剧、京剧“瘦身”、还戏于民……,这不断创新的新潮词汇令人叹服。而“还戏于民”?京剧何时被束之高搁于五凤楼上呀!又何来“还戏于民”一说呢?是否所谓的“还戏于民”就算作了“亲民”呢?新的一年且看“还戏于民”的潮势如何了罢。
一年又匆匆地快过去了,京剧凉一阵也罢,热一阵也罢。京剧的味儿浓也罢,味儿淡也罢。笔者还是自得其乐吧!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5年12月27日20:47:1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