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王婷 2001-12-29

顾锡东、钱法成、魏峨、胡小孩……这些支撑过我省戏剧半壁江山的骨干编剧曾经是我们“戏剧大省”引以为傲的人才资源。而如今,我省现有的专职戏剧编剧不足10人,省属剧团的专职编剧仅为3人。我省戏曲创作人才正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戏剧创作人才的缺乏,也使我省戏剧舞台缺少好戏新戏。面临将在我省举办的2003年中国艺术节,我省戏剧界人士呼吁,该是打开山门、广纳贤才、多途径聚集戏曲创作人才的时候了。
几年前,原杭州大学曾专门招收了一个培养戏曲编剧的本科班,可是全班20余个学生毕业后无一留在戏曲编剧队伍中。因为相对于其他艺术门类,戏剧创作稿酬偏低,就像“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元)”的词曲作者一样,即使创作的剧本被多次搬上舞台,编剧也无法拿全首演稿酬和演出分成。受利益驱动,不少舞台编剧在功成名就后就转行从事其他艺术门类的生产。
戏曲有着不同的个性特色,绍剧高亢、越剧缠绵、京剧厚重,作为一个戏曲编导,必须具备较深厚的戏曲文学专业素养,掌握戏曲艺术的一般规律,精通本剧种的艺术特点,同时还必须了解和熟悉剧团演员的表演特点和演员行当组合的整体效果。单纯的文本只有注入了舞台化的语汇才能在舞台上得以生动地体现。我省戏曲编剧钱林森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小说、电视剧的创作好比把生活这份“稻谷”做成“饭”,而舞台剧的创作则是要把它酿成“酒”。这不仅需要艺术才华,还必须具备在专业与技术的严格规范和限制下尽情驰骋发挥的才能,因此戏曲编导的成长与成熟,只能在一种长期投入、不断实践和反复磨练的长效机制中逐渐完成。
可是,如今很多舞台剧的创演越来越集中于几位名导名编之手,剧团先入为主的观念导致专找较知名的编导,这在无意中压制了年轻编剧崭露头角的机会。由于缺少实践的场合和机会,编剧人才的断档就尤为明显。其实,专请少数几位名编导,声望所及或许能赢得个把文艺奖项,然而接二连三的创作透支难免会使想象力萎缩、才华稀疏,舞台剧的风格也会陷于雷同的陷阱。
专家们认为,文艺门类不是沟壑分明的,也不是相互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摆脱传统意义上的编剧概念,我们的戏剧编剧队伍可以从多种途径得到壮大。
借鉴邻近的上海,第3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剧———大型新编京剧《中国贵妃》的编剧居然是上海文汇报的记者翁思在。而我省在文学、影视剧上不乏创作人才,像我省著名作家黄亚洲、王旭烽,影视编剧高锋等都表示有意于尝试舞台剧的创作。根据浙江省的现有资源,在舞台剧创作中整合各种艺术门类带来的新鲜血液不失为一种尝试的途径。
依托全国资源也是解决之道。为了备战2003年的中国艺术节,我省已向全国征集了200余个剧本。省文化厅最近与茅威涛戏剧工作室签订了5部戏的创作协议,就是希望通过工作室与全国戏剧创作人才的广泛联系,把优秀戏剧人才吸引到我省的戏剧创作中来。
针对本省年轻编剧舞台摔打机会太少的现状,我省将在2002年专门举行“新人新作现代题材汇演”,从现代戏这个弱项开刀,为新人下拨创作经费。
或许,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会迎来又一个戏曲舞台艺术的高峰。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