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空中剧院的天津行中,刘的陈三两是大轴,看完之后觉得同场她的演出质量也够得上大轴了,当然张幼麟也很好。
陈三两这出戏,京剧是从地方戏移植过来的。李世济请魏子晨改编,可惜魏比不上翁偶虹杨毓珉,笔头实在是一般,地方戏的词欠雅驯,他也改不过来。所以整出戏的词有时实在搞笑。李世济之所以编这出戏,并且立住了,我觉得原因有两点,一,身段几乎没有,跪着唱而已,适合李世济扬长避短;二,编腔还算是成功的,尤其家住山东在临清一段。最后大段垛板,非常感人。不过有些腔还是有点怪,散板和流水中都存在这个问题,当然这和唱词本身也有关系。
李世济的陈三两,完全可以说是她个人的高峰。因为这是程派传人中唯一流传的非程砚秋原创剧目,就这一点而言,也就很难得了。其实关于李世济的争论大家已经说了很多,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即解析她的艺术道路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单纯的“捧”还是“踩”,我觉得这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艺术欣赏从来不是一件理性的事,京剧尤是如此。其实李世济可以做为一个很好的标本,懂得她在继承发展过程中的成败得失,才能越来越明白程派,后人也可以少走弯路。就陈三两而言,虽然它不是一个全面考验演员的剧目,但是唱还是很吃工夫的,李世济在这出戏上也是下了很大力气的。为什么网友普遍反映刘桂娟当晚的表现很不错,这除了和本人的表现有关,李世济的亲授绝对是占一大功的。无论是表情之曲折变化,还是唱腔细微之处,刘完全是按照李的路子来的。由于个人的气质不同,李更刚一点,而刘较柔一点。相比较而言,刘的不足之处在于润腔,比如“无奈何我头插草标”之“标”字,刘收得硬,而李世济唱来圆润细腻。最后的垛板,刘的感情也缺乏变化。而这些都是需要更多的舞台实践来不断完善的。但是毫无疑问,刘的表现比当晚同台的李要好得多,虽然李的嗓子当晚已经算是她的最佳状态了。
这出戏我看过张曼苓的,基本上未脱李之巢臼,个人觉得很一般,所谓亮嗓程派,也没听出多少亮嗓——就象赵荣琛很多人包括他自己说他立音好,我所听的录音资料除了极少数之外,几乎可以说没有立音,听来昏昏欲睡,很是奇怪——张曼苓当晚还唱了几句散板,赵院长说得委婉,“韵味很好”。确实韵味不错,可惜正犯了她自己说的大忌,完全是挤出来的,已经没有嗓子了。再对比李世济,我想一众网友不应那么苛求吧。
本贴由郁闷中于2004年6月23日13:10:12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