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曾看过一场于魁智主演的《失·空·斩》,演得很一般。这次看直播的在长安大戏院的《失·空·斩》,发觉他在细节上作了不少改进,唱腔也更醇厚讲究了。
此剧,有马、谭、杨、奚四人早年的全本录音,四人各有千秋。于是所谓"新杨派",这一路的代表人物是马长礼、杨乃彭等,这场给他配戏的有杨赤(饰马谡)和李长春(饰司马懿)。
起先,我是冲着李长春去的,真的好久没看他的表演了,想来他也有六十多了吧。果然句段唱力不从心,〖西皮摇板〗转〖西皮流水〗的一段删去了,〖导板〗一句"大队人马往西城"也没得着好,几句〖原板〗也有些吃力,尤其"任你设下了千般计,棋逢对手一般平"的"般"字,真让人捏把汗啊,幸而李长春的喷口好,接着着力于"平"字,遮了前面的丑。我在这里想说说他的念白,也许老先生自知道唱难讨好,干脆在念白和做派上下了本儿,出场来念一段"引子",自报名姓,一声"老夫,司马懿。"将"马"字念得如泻洪般的气势,又用闭口音"懿"字收住,且这一"懿"字真下了恨劲儿,如烈马收缰,真有"倒掖九牛回"的气慨!再有,〖原板〗中的"打扫街道俱都是老弱和残兵"一句,裘盛戎的唱法是在"道"字后面偷一口气紧接着唱下面的词,李长春也许是气力不足(这本是他的弱点,与方荣翔同龄时的气口运用相比尤显),在"道"字后面加一个小过面,并配以身段,将手上的马鞭指向城门下的老军,又顺势在半空一抹,再唱"俱都是…",好像是在说:"这都是些什么军兵呀"。处理得机巧自然。最后,探马报西城实是空城时,他念道:"诸葛亮啊诸葛亮,你的胆也特大了哇!"随后背向军兵,小声说:"司妈懿呀司马懿,你的胆--哎呀,又特小了",这个"哎呀"很口语化,加得妙!引来观众笑声,然后他有道:"本当带领人马追赶,又恐中了他的二计"忽地放大了嗓门儿"众将官!"(这是老帅找脸面呢),众人齐和道:"有!"。李长春扮的司马懿却又转过身,用衣袖半遮着脸,小声地害羞着传令:"悄悄地收兵,收兵…"。满堂好,笑声不断!李长春就这样为角色划了个圆满的句号,真是回味无穷。
再说于魁智,我看的上次演得不好,唱得清亮有余醇厚不足,不像年过半百的老臣,这次有了明显的改观,腔随情至,有杨派的风范。尤其《斩马谡》一折的两处改进都很恰当,原先演向得胜的赵云敬酒后被对赵云,而改为侧对,这是更合理的。再是与王平对唱时不向上次那样一个劲儿的拍桌子了,要知诸葛亮的怒是该收敛的,不能吹胡子瞪眼睛,从容是他的性格。还有一处,我仍觉有待改进,就是《空城计》中,探子报司马兵退,于魁智扶城头急探身张望又摇头吹须,这一串动作太张扬外露了,也太简单了。记得早年看孙岳每演此处,原本身向里侧,佯装看书,随后听报跟着鼓点慢慢地转过脸来,紧簇双眉,放书、扶城头、远望时脸上有一丝得意,而后对城下说:"再探再报。"长出一口气,对观众苦笑道:"险呐"。全场必有掌声。这就含蓄细腻的多了,比"吹胡子晃脑袋"有味儿也有戏了。
《斩马谡》里孔明仍不能演成"怒发冲冠",他的"怒"是对马谡自以为是的"恨",而这"恨"又连着对自己用人不当和失去爱将的"悔",更是对一役而导致满盘皆输愧对先帝托孤的"痛"。这种复杂的情感,不是靠怕桌子瞪眼睛来解释的。表达充分了,才能理解为什么孔明能将王平马谡分别对待,为什么答应马谡的临终要求,为什么挥泪。这才叫演戏。于魁智这一折演得很好,杨赤配合得也到位。
"人唱戏"易,"戏唱人"难。有的青年演员(甚至一些当今很有名的),只仗着好嗓子讨好观众,不顾角色的需要,一谓"拉长翻高"唱腔,怎么能演好戏?唱出味儿来呢?
这中"满场不见角色,处处都是演员"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塑造角色是第一位的。
有人说现在的京剧不好看,很大原因就是台上依依呀呀,不体味角色,不出戏。和观众当然就谈不上交流,更别说感染人打动人了。这就是唱腔容易唱情难啊!
本贴由裘迷于2002年4月02日19:51:26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