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击鼓骂曹操。无论是其鼓艺还是其言论,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是空前绝后的。这个骂不是泼妇骂街,而是一种抗争,表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强权的铮铮傲骨,而这种精神是构架民族脊梁所不可缺少的支撑。另一方面,祢衡的狂狷性格和对政治的无知,是他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依他的个性,大概很难找到挥洒的舞台,为什幺?高傲是主要原因。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会看场合说话,不会选时机表演,逞口舌之能,逞一时之快。不会有多少领导愿意聘用这款人,于是永远怀才不遇。做事和作文是两回事,而两者的共同前提是做人。三国前后,英才辈出。与祢衡同辈的诸葛亮、周瑜等人都是少年英发、有所作为的,为什幺祢衡只有死路一条呢?
《三国志》里没有为他单独立传,但是在别人的传述里多少都会带到他,书里说他:“恃才傲物,臧否过差,见不如己者不与语,人皆以是憎之。”当初有人向他提意:“现在许昌的名士,首推陈长文(群)和司马伯达(朗),你不如去拜见他们,一定可以获得赏识。”
谁知祢衡在心底早就称量过这两个人物了,根本看不起他们。他的回答是很刻薄很得罪人的:“我怎么能跟杀猪卖酒人家的蠢材们混在一起呢?”
熟人又推荐说:“要不你去找一找荀文若、赵稚长这两位,名气大,才能也高。”
祢衡冷笑道:“荀文若这个人,长得一副好模样,可惜没有别的材能,让他给人吊丧是最合适了。赵稚长肚子大,爱吃肉,最多也就是干个管理厨房办理宴席的事情罢了。我能跟他们在一起吗?”
以上说的这四个人,都是当时著名的人才,后来都大有作为,成就肯定比祢衡大。祢衡挖苦讽剌他们,除了自恃才高之外,恐怕还和这几个人依附权贵大有关系,倒不一定是看不起这些人的才能。而对于曹操的召见,据《三国志·荀彧传》说:“狂疾不肯往,而数有言论。”加上与孔融一党,这就难怪曹操对他没有好感,不予重视。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初投袁绍,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檄文中不仅骂了曹操,犹辱其父与宗祖。曹操后来看到檄文,愤怒异常,时值头痛,霍然而愈,誓必杀之。后袁绍兵败,陈琳为曹操所俘,曹操斥责他说:“汝昔为本初作书,可罪及孤而已,何乃上及父祖邪?”陈琳并不惊慌,应答道:“矢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觉有理,且爱其才,既往不咎,终免其罪。与祢衡之骂曹比较,这不是一个反例吗?
但是,曹操把祢衡送给了刘表,终致其死于黄祖之手,还是落下了借刀杀人的罪名。而三国历史上,与祢衡性格相近的刘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命运。刘巴很讨厌刘备,曹操攻打荆州,臣民大都跟着刘备跑,刘巴算少数例外。后来刘备“借”了荆州,非要找刘巴。刘巴又跑到刘璋那去了,边跑还边放话说:“绝对不跟刘备”。可是刘备入蜀,硬是要用他。《三国志·刘巴传》中刘备对手下人说:“若有害巴者,罪诛三族。”最终刘巴被感动了,臣服了刘备。据说和张飞还成了好朋友,刘备临终托孤时,刘巴也在身边。刘备能用这类人,难怪后世对他用人评价尚算不错,赵翼写的《廿二史札记》中说他用人以“性情相契”。曹操、刘表不能用这类人,也就合情合理了。斯如祢衡、刘巴之辈,性情孤傲却也不失直率可爱。他们的处世态度总是会被那些有心机有城府的人所耻笑,也常被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们所诋毁和迫害,他们的命运往往沦为性格的悲剧。但,还是有少数的人能欣赏他们,因为他们的才华,也因为他们的率真。
《三国演义》的这段“击鼓骂曹”的故事,已经收进了中学语文的课本,更名为《祢衡之死》。简洁生动的文学描写,激烈紧凑的故事情节,令人慨叹的人物命运。将给我们永久的价值思考和艺术回味,后人对祢衡的争议也会继续下去,就像京剧《击鼓骂曹》一样经久不衰、百听不厌。
“打鼓”、“裸衣”、“骂曹”、《鹦鹉赋》。祢衡成就了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他死在了自己狂狷不羁、持才自傲的性格上;死在了灵牙利齿、肆无忌惮的处世态度上;死在了不侍权贵、嫉恶如仇的作风上;更是死在了复杂而惨酷的政治斗争中。他是特别的,是一位不会明哲保身、中庸之道的儒士。他并非是真的目中无人,所讥讽藐视的是那些背弃朝廷、依附强权的人。而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他更是痛恶之极,视之为“奸贼”。他时刻都盼着能重新回到许都,扶佐献帝,扫灭逆臣,重整汉室天下。祢衡这样的人物注定会有这样的悲剧下场,但是我们绝不希望不畏强权、为理想而抗争的执拗精神,也同《渔阳三挝》一样永远消逝。文人也好,知识分子也罢。除了过人的才华和文采之外,同样不可缺少的是良知、是骨气、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傲气。按照我们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无论祢衡的性格显得有多么偏狭,无论祢衡的行为显得有多幺愚蠢,但这一点他总是可爱的,值得我们后人记住他的名字。
本贴由裘迷于2006年1月16日11:00:4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