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作家王小波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国有种独特的文化弊病,一切讨论都从谁对谁错开始,而以谁好谁坏终。”关于李玉声先生艺术思考的讨论,又正在向这句话所描述的那样发展着,我觉得这很不幸。
首先,艺术是没有对错的。关于艺术的认何思考都是可以的,容许的,可贵的!是这种多元的思考和多元的实践,创造了多元化的艺术,就京剧而言创造了多样的流派。
其次,一切艺术讨论都是对艺术本身的总结和另一种激发,所以我在上文中说“其过程远远贵于其结论”。
显然,李玉声先生将他的思考见诸于论坛,或者说默许别人代他发言,就是要引发更多的人对此问题的思考和研究,那么回响至少有两种:一是同意,二是反对。我想,这两种声音,都是李先生所期盼的,他不会也不可能是为了听一边倒的赞成和欢呼,才这么做的。无论同意或反对,只要对问题本身再思考,言之有物。我想,就应该给他发言的机会和权力。我们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我们必须维护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权力,这是一切讨论的前提。 李玉声先生对艺术问题的断想(只是断想),是否就能完整的表达他的意思了呢?是否就是他的艺术理论了呢?我看不一定。所以,我希望先生能集句成文,以示后学。也免得我辈的“误解”。
对艺术问题的“误解”是件好事。艺术史上,很多大师都是对前辈的“误解”或跟本“不解”而成长起来的。当然,“误解”要通过“悟解”来达到另一个层面才有意义。“误解”是相对的,如果假定余叔岩对老谭的艺术是“正解”,那么言菊朋则为“误解”,可这个“误解”又是多么的有意义啊! 其实,说甲在误解乙,又怎知自己也在误解甲呢,这就是《庄子》里,梦蝶者醒来疑为被蝶所梦的困惑,而究竟谁误了谁并不重要,而这个过程本是最为浪漫。
艺术是奇妙的,关公战秦琼一定不出好戏,但却是一段好相声,其“错位”何其珍贵呢?我不完全同意李先生的观点,觉得是“矫枉过正”,我所谈的演员不能只演自己,正是指的李先生说的意思,而不是另外的意思。否则,就没有可辩的基础了。再叙述的清楚点:杨小楼演赵云,观众看的是杨小楼的“玩艺儿”,不是抽象的赵云。这没错!但是,杨小楼的“玩艺儿”不是脱离人物的唱、念、做、打,而是表达一个赵云的艺术形象。李先生说“演员就是演自己”和我所说的“演员不就是演自己”,所谈的“自己”当然不是杨小楼这个人,而是他的艺术技巧。
这里有个细节,那就是我所说的“不就是”三个字。这就是我为什么说“不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也就是说我同意,演员有一部分是在演自己。但不同意李先生的“就是”,而认为演员还要演角色。即,杨小楼还要演赵云。角色和技法是相互作用,相互依托的,这就是京剧别于其他写实舞台艺术的特点。只演角色,泯灭演员的特点和条件,不足取;只演“自己”,忽略角色的特点也不足取。京剧的程式美感使技法本身有独立的观赏性,因此,一个京剧演员不能象影视演员那样一心投入到角色里去,否则他越来越觉得那些程式碍手碍脚;同样,京剧演员还得努力的把握角色,不能“只演自己”,否则他在台上会渐渐失去艺术的感染力的,武生并非在做体操表演。
李玉声先生是前辈,我是晚生。他是专业,我是业余。在艺术技巧和人生经历上而言,差距大的很!但这不影响关乎艺术文化层面的思考和讨论。他的短信不断,使我们也浮想联翩,这不是件很有乐趣的事吗?
辩论的意义在过程,并不在于结果。我们爱看电视里的辩论会就是这个原因,可它往往被人忽略。更有甚者,非将网上辩论变成台湾立法院里的闹剧,那是多么扫兴的事。

本贴由裘迷于2005年11月27日21:09:15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