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节奏太慢!”这是许多人对京剧的批评,也是人们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事实上,有关方面已经在加快京剧节奏了,京剧晚会上“行云流水”节目多了,大段慢板少了,新编京剧流水板式多,慢板少,CCTV“过把瘾”节目把长过门删减掉……这些做法不都是嫌老京剧节奏慢吗!
京剧节奏真的是太慢吗?其实,快和慢不是用时间计算的,往往是一种感觉。打个比方:列车在某站停车30分钟,对于有急事赶路的旅客来说,这30分钟过得太慢了,只恨司机行动太慢,迟迟不开车;但对于利用停车30分钟时间在该站会面并告别的车上、车下那对情人来说,却总觉得这30分钟过得太快,嫌司机动作仓促,过早地开车了。再比如,听高人讲课,虽超时还没听够,只恨时间过得太快;反之,逢愚者讲课,时间未过三分之一,就盼着下课,只恨时间过得太慢。可见,嫌京剧节奏太慢的人,大多数是不喜欢京剧,看不懂京剧,在京剧剧场或电视屏幕前坐不住的人。真正的戏迷,戏演完了还久久不愿离开剧场,一再鼓掌等演员谢幕,这些戏迷会嫌京剧节奏慢吗!
但是,确有一些内行、特别是一些京剧界的领导或是编导之类人士,没有主见,听信了那些因为不喜欢而指责京剧节奏慢的人们的意见,人云亦云,也在指责京剧节奏慢。因此,有必要对他们的论调加以剖析,与事实比较一番,其谬误自然可以显现也!
先说说“唱”。有人嫌京剧一个字“伊伊呀呀”半天,所以说节奏慢。这是不了解京剧唱腔与歌曲的不同,歌曲的一个字对应的音符一般不太多、时值一般不太长,听惯了歌曲的人再去听京剧的慢板,一个字对应一串音符,时值也长,再加上字还没听明白,自然会有“慢”的感觉。其实,京剧有慢板、快三眼、原板、二六、流水、快板各种板式,节奏有的同歌曲差不多,有的比歌曲慢(当然,歌曲也并不是一样的节奏这里指一般的情况),也有的比歌曲快得多,还有节奏相对自由的散板、摇板等。只能说京剧唱腔的节奏比歌曲有更丰富的选择余地,怎能因为京剧唱腔中有慢板这种形式就断言京剧唱得慢呢!京剧有多种板式,有丰富的唱腔,根据剧情的发展、人物感情的需要选择不同节奏的板式,该慢则慢,改快则快,这正是京剧的优点,怎能用一“慢”字去否定呢! 经过前辈艺术大师的锤炼,慢板中不乏脍炙人口的名段,如《文昭关》“一轮明月照窗前”、《碰碑》“叹杨家秉忠心大宋扶保”、《女起解》“崇老伯他说是冤枉能辩”、《荒山泪》“谯楼上二更鼓声声送听”……等。当戏迷们沉醉于这些感人而动听的唱腔中时,他们会嫌这些唱段“太”慢吗!
再说说“念”。京剧的韵白节奏,比生活中的语言或者比话剧台词一般是要慢些,这是由京剧的特点决定的。京剧是写意的艺术,表现人物具有夸张性。韵白是艺术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实际上是一种没有音符的唱,适当放慢能够有利于更充分表达人物的情感。生活中说一声“多谢了”可以一带而过,到京剧舞台上就可能是“多——谢(呃)——了——”,拖得很长,尾音很高,京剧观众从中得到艺术享受,甚至可以为演员叫好。反之,如果演员像念话剧台词一样的念一声“多谢了”,观众倒会不满意的。话说回来,念白也不是一味的慢,根据剧情需要也不乏比生活语言快得多的例子,如《群英会》鲁肃替孔明向周瑜交令时的大段念白就是越念越快的。
京剧的“做”和“打”实际上是一种程式化的舞蹈,判断其“快”或“慢”不是以生活的标准,而应从艺术舞蹈的角度去衡量。《失街亭》四将出场都要起霸,时间拖得很长,一般戏迷也会嫌慢,那是因为一般剧团这四将演技平平,起霸不精彩,没人爱看,如果像当年余叔岩、杨小楼等陪张伯驹唱的那场戏的阵容,一将比一将强,观众还会嫌起霸慢吗!演员技艺水平低不该怪京剧本身。再如,《失街亭》诸葛亮出场,走那几步慢慢腾腾急死人,难道不是慢吗?懂戏的观众却正要欣赏演员的出场亮相、捋髯、正冠等一套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看看够不够大丞相的气派。如果省去了四将起霸和诸葛亮出场,大幕一开,诸葛亮就坐在大帐中,节奏倒是快了,但观众少看了多少东西!
按说京剧表演的节奏的确是快、慢都有的,快起来,半分钟一个圆场就走了几百里路,两分中几个回合一场战争结束了。慢起来,一句导板要用两分钟。但是,只要我们是从艺术的角度(夸张的、写意的艺术)去衡量而不是简单的同生活实际作比较,应当说大多数传统老戏的节奏是快慢适度的。当然,并不排除个别戏节奏可能有偏慢或偏快的问题,这只是个例处理不当的问题,不能归结到京剧本体节奏如何的结论。
本贴由撕边一锣于2005年1月26日23:04:3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