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朵玫瑰装点灵堂
在北四环安慧桥附近的家里,陈永玲灵堂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按照陈老生前的情趣爱好布置的。陈老喜欢色彩,在他的家里和他的病房里几乎常年盛开着火鹤红,而陈老的灵堂也被77朵玫瑰包裹着,他生前最喜爱的红艳艳的花朵陪伴着他一起向来吊唁的人们做最后的告别。陈老的女儿陈红几次哭得昏厥了过去,她低声地告诉记者:“父亲交代了,这辈子他很满足,还是让这最后的时刻也多些美丽的色彩吧。所以我们用玫瑰花代替了菊花,灵堂里惯用的白布黑纱也改用有着大朵红花的白布装点。”
陈永玲的好友安先生告诉记者,接到陈老去世的消息,山东、上海的不少亲朋好友都飞到了北京。现在他们都在帮助陈永玲的三个子女一起筹办陈老的后事。
常秋月:老师临终为我设计动作
虽然相处的时间还不够半年,但常秋月却把陈老师铭刻在了心底里。“我永远也不会忘了老师带病给我教戏的场景。”15日,陈永玲去世后,常秋月主动帮助陈老家人通知了圈里的好友。“老师临走前的那两天,神志还很清楚。我本来想跟陈老师学《拾玉镯》去香港演出的,陈老师还跟我说不要按照他光盘的路子去演,给我设计了很多新的动作,没想到他就走了。”原本声音低沉的常秋月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
常秋月说:“老师生前非常希望中央电视台能播出他的《贵妃醉酒》,他觉得现在很多年轻演员的《贵妃醉酒》演得不是很到位。但因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设置有自己的定位,所以我并没有帮助老师完成他的心愿,让我觉得非常的遗憾。”
【陈永玲生平简介】
本世纪最后一位“名旦”
陈永玲,祖籍山东省惠民县,原名陈志坚,1929年出生在青岛一个富户家中。1939年,年仅10岁的陈永玲偷偷乘火车独自跑到北京城报考了程砚秋创办的中华戏曲学校。
当年的中华戏曲学校,学旦角的女生名字都有草字头,如赵金蓉、李玉茹、白玉薇等。男生取艺名也都很秀气,如宋德珠、李金鸿、王金璐等,陈永玲艺名由此而来。进校半个月后,陈永玲便与大师姐李玉茹同台合演《四郎探母》的前后铁镜公主,一下子就蹿红起来。
1941年中华戏曲学校解散,12岁的陈永玲赴名角云集的天津,先后与李宗义、孙毓堃等名家合作演出。他扮演《挑帘裁红》中的潘金莲、《翠屏山》的潘巧云、《小上坟》的肖素贞等角色,大获同行首肯和观众好评。1944年,陈永玲挑大梁组成“玲声社”,与张春华一起到上海献艺,同样引起了轰动,一时间,他成为京、津、沪南北观众交口称赞的青年京剧名家。
1947年初,原“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之一的李世芳,由上海去青岛演出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8月,由北京《纪事报》发起的历时45天的“后四小名旦”选举,张君秋、毛世来、陈永玲、许翰英获选,当时陈永玲仅18岁。
从1946年至1948年,陈永玲的师父、胸襟豁达的筱翠花,打破门户之见,先后引荐陈永玲拜在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的门下。至此,四大名旦陈永玲拜了三个。这时,他才不过是二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
四大名旦中的梅、荀、尚都很器重陈永玲,因而他先后学习了梅派的《霸王别姬》、《宇宙锋》、《贵妃醉酒》等,尚派的《穆柯寨》、《十三妹》、《昭君出塞》等,荀派的《战宛城》、《拾玉镯》、《红娘》、《铁弓缘》、《辛安驿》等。最后,他又拜名旦朱琴心为师,学了《采花赶府》、《春香闹学》、《御碑亭》等名剧,再加上他学到的大量筱派经典,使他得以吸收各流派的精华,并融为一体,为此后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1965年,自《海瑞罢官》遭到批判后,历史剧、古装戏被打入冷宫,更不允许男旦登台。整整15年,也就是陈永玲从35岁至50岁最能出成果的这一段黄金时段,他一直不能登台演戏。1980年,陈永玲得以平反,12月,他重登舞台,在北京中和戏院与北京京剧二团合作演出了《小放牛》和《贵妃醉酒》。
1996年,陈永玲从香港移居台北,努力培育京剧人才。他接受国光剧校邀约开课讲学,台湾著名演员吴海伦、吴美兰等都是他的学生。
2000年返回北京定居后,又向常秋月等青年演员传授技艺。(记者 唐雪薇)
(摘自 《北京娱乐信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