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改编思考之一
鹧鸪天
宫廷争斗,有胜有败。胜方望斩草除根,除却心腹之患,要杀尽晋国同龄婴孩!此时,有陈婴与公孙杵臼挺身而出,牺牲自家孩儿和老命,换下赵盾之后,故事由此展开……。
在天地、君臣、纲常连贯的儒家学说中,京剧表演此种伦理、血脉情节,源远流长,不胜枚举。此中故事,京剧是循宗祠主线,强调的是冤怨相报。可陈婴与公孙杵臼牺牲自家孩儿和老命,还是会让人留下一点思维上的空白与疑惑,怎不!闻《赵氏孤儿》改编中,出现的却是孤儿的“不买单”?
道理对吗?架构合理吗?泛泛而谈通吗?在我们自己的头脑里留存的意识,形成的观念能与时俱进吗?能容忍他人的异见吗?能自我否定吗?能翻然改新吗?笔者一连串崩出了七个“
?”号。这就连带了一系列的棘手问题,且很难坦言以解……!
四十年前,笔者徜徉于大别深山,“白云深处有人家”。终然破旧矮屋,正门进入,迎面墙上,虽剥落斑污,仍赫然红纸张贴,上书“天地君亲师”字样。几乎家家如此,户户一样。更有仔细者观察,房梁之上,往往挂着一包焦黄烟黑的书纸,偶儿乘得主人欣欣然时,央求把束之高阁的书本儿取下,虽无有文物古董之贵重,倒也是孔孟书目、教子经典。白云深山人家尊奉传统如此,令人叹息之之!
只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于琼琚”,历代朝政,总让苍生艰辛。但仍不减苍生对天地的敬仰,对君皇的诚信,对亲人的依傍,对师长的敬重。化之为歌,蹈之为舞,遂成戏曲之萌生。大别山的楚剧、黄梅调,存多少民众意愿,乡土气息。
感叹告一段落,回到京剧行谈,急迫进取者,总虑“囿于传统者”定冥顽不化,无所进取。以以往阶级斗争学说遗传的潜意识,往往勤于划界归线。为李玉声先生观念,坛上吵得一蹋糊涂,笔者纵然书写有关摸索此观念的拙文有四,且细细拜读傅谨先生文章,写了一点感悟札记。也从未定格表态说李对李错,但笔者料就得到,有的人懒以阅读,更不屑思索,最省力把洒家还是归宗到赞成李的行列。坛上凡不知文革者,笔者告诉此等尊敬的贤契,文革起哄,善排队归类者,正是此等狨腔,比较恰似拷贝。这岂不成了有胡子者,都成了彼的阿爹!
积数十载阅历,冷眼相向,多少略有感悟。见有超越者怎不心诚口服。然而亦有迷惑之处,例证之一,对于《赵氏孤儿》最前卫的新编,孤儿的“不买单”,就特表异议,且无所适从。究其因果,一时倒真讲不明白。那么,谁是谁非?谁对谁错?小范围恳谈中,笔者发现新观念的确立,真得好好学习,以提高自身新的境界。
笔者无从追究最前卫新编的认和识,自身的感悟需要摸和索,乃至猜和测。最前卫新编的基调从孤儿的“不买单”?到终极的“化解恩怨”?这引伸前卫又突兀转折的编导思想很让人迷惑。孤儿的“不买单”这前卫意识基于何方?想出这门子的“执拗”究为何来?很有意思!而编导者又突兀转折到“终极的化解恩怨”?就更让人觉得够意思了!编导者前者是实?后者是虚?还是倒过来?前者是出于某种前卫的思潮?后者是为着迎合时下某种基调?真让人一点儿都闹不明白。编导这个人的心思很难猜!
时下有许多观念是让人模糊的,岂止是“孤儿的不买单”,及到“终极的化解恩怨”。法学界、哲学界乃至戏曲界,大凡真正学通了的学者,他们有的拍案而起,有的疾书恳言。戏曲界对导演戏曲时尚的质疑,最让笔者饶有兴味。笔者对于学术界相距甚远,只譬作一只老虫,啃啃眼前一块硕大的东西,是砖头?还是年糕?稍能啃下一块,放到自家后院,洒上一点水,发挥一下,兴许消化得了,这将是有益的。因此,试着先啃啃看。前期,笔者算读通了一点戏曲界傅谨先生的文章,颇受启发,这比论坛上啃顶在头上那“如意冠”这玩意儿,顶正了、顶反了,吵吵嚷嚷,笔者觉得要“有劲”得多得多!
而“古董”的看着“前卫”头晕,“前卫”的看着“古董”惹气,唯希望什么都大一统,似当年林付统帅的“全国人民一个思想……”。想着是省力,管理也简单,实际证明“勿来三”!新编中那孤儿“不买单”,且先不问对不对,《赵氏孤儿》这本子戏,原作一条线,只顾及赵家宗祠香火,若另输一条线,专描绘得救的晋国同龄婴孩,整出戏得拆散。新编导照理应树新思想,新思想应该新观念,新观念当然应该是与时俱进,过去叫过解放全人类,而今口号息息在变!所以,若仍未脱陈旧梏桎,只想着一家一户,纵然是豪门大户,旨背着全人类的重任,多转这个弯,岂不仍无法超越救世主的范畴。怪不得那怕深山老林,历代传承,子民家家贴红纸,户户天地君亲师,权当作了牌位!尔今两线都不顾,灵异般铺设了第三条线,孤儿“不买单”?这桩子事是气煞“老古董”?是笑煞外国人?还是就应该孤儿“不买单”!浑淘淘弄勿懂还在后面,恰似川剧变脸,是“终极的化解恩怨”。这档子事究竟为那般!
从此而观,笔者觉得尔今戏曲的新编,思维、观念、定论是傍徨的,也是踌躇犹豫的,一忽儿超前通达,一忽儿踌躇徘徊,一忽儿立意:孤儿“不买单”!一忽儿又回头:孤儿“不买单”?疑疑惑惑兜圈子又转回来:算哉!过去的事过去哉,变“千万不要忘记过去!”为“千万别回头望吧!”与时俱进,奋创和谐。
因此而故,有新编跃跃欲试者,您道他为什么要寻过零丁洋,转过惶恐滩,跨洋过海,去找洋人的题材?笔者埋足怨,仔细换位思考,洒家倒也得疑疑惑惑兜圈子转回来:要末是自家门中,经卷常换,经文常变,朝令夕改。和尚庙中,这斋饭难吃,经文难念,避风头也是说不准的。至所以笔者常常要反省自己,话不能说死,结论莫太绝对。兴许改编者几多苦衷,这中国人的事情最难办。编剧者有时一夜好睡,晨醒眼目清亮,一时兴起,遂望奋改本土大剧《赵氏孤儿》,放开赵盾家,专写晋国百姓如何感激这陈婴,这一改,传承封建礼数的遗传因子就乱了套,这一向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怎么改?这进亦难、退亦难;横也难、竖也难;左也难、右亦难,确实很难不好办。索兴推车撞壁,让孤儿“不买单”,将就着改改,不好再缩回来。半真半假,应付搪塞,好在媒体好办,饭桌红包摆得“榻拉斯平”!至于戏新编质量,这吹牛皮专业户会帮您吹得天花乱坠,这牛皮,本来就人人会吹!
尔今之事,涉及新编,“古董们”总怨水平“推扳”,“前卫们”进进退退可能有苦难言?实不知其中恐怕只多扯皮,事没有个完。更无况若再夹进个街坊邻里,话剧界的“老阿妹”,喧宾夺主插进来,吾辈“古董们”迷迷糊糊更闹不明白。这孤儿的“不买单”,笔者只好剩得唠叨重复:孤儿“不买单”?
孤儿“不买单”!诸君莫忽略了这“?”、“!”标点符号,疑问与惊叹!也许是错?也许是对!
《赵氏孤儿》改编,出现孤儿“不买单”!这其中源由看来相当有机巧,一次两次倒还真说不完,以笔者循往日常规思考,是否应与时俱进?真得礼拜堂三枝高香,祈祷神灵赐我天机灵愿,呜呼哀哉!
戏曲的困惑十六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6年4月30日10:49:16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