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多少头脑活络的人儿,在四处寻寻觅觅,发掘着幸运的宝藏。而精神生产的商品化,最先唤醒的是一批思绪快捷的悍兵猛将,这似乎是一个“淘金”的时代!什么都可以成为商品?也就什么都可以变成钱!门庭冷落的京剧,恰似剩得画栋回廊,偏有人绝顶聪明,他们看中了,让那些傻乎乎的“戏疯子”们,做梦也想不到的妙法儿,从挂在尘封镜框里,端详着里面的人物头,他们选中的无疑是京剧界首屈一指的——梅兰芳!这些自持才干绝伦的家伙,对艺术才无所谓的。当然想搞点花里胡俏的东西,才好唬弄时尚的一代儿。因此,会选择既省力又适合于时尚的东西。为了实用,也必然会去还原一个生活中的梅兰芳。那么,这对于梅兰芳是福还是祸呢?笔者有笔者的见解!笔者的题头就用:留住梅兰芳!
留住梅兰芳!此话怎讲?且慢慢讲来。梅兰芳,在笔者父辈这一代,是放在嘴上的话头儿,可以和无线电、申报纸、东洋人、广货店相“媲美”。这无线电,指收音机,那个年代这东西,用尔今新潮的说法,属虚拟空间、无界网络 。申报纸,家母差我们一群小子,不时地喊着,拿张申报纸来包包,拿张申报纸来垫垫。这“申报纸”三个字,怎么意思?怎么个写法?那要隔了好几年之后才懂的事了。东洋人,一讲到东洋人,就是逃难;一讲到这样东西“勿灵”,就说东洋货,意思是不好;这广货店,是广东人来开的。店里有新玩意儿家什,伙计的说话,不知在嘟囔什么?而这梅兰芳,那年代谁会做戏,就说简直是个梅兰芳;谁装得煞有介事,就说你真象梅兰芳;谁会妆扮,就说打扮得象梅兰芳;谁巧舌如簧,就说比梅兰芳还唱得好听。梅兰芳、梅兰芳,这梅兰芳长得怎么样,好象谁都没有去问个究竟,反正梅兰芳就是梅兰芳。可真想不到,从手摇唱机听梅兰芳,过去了整正一个甲子,到今朝,在这虚拟空间发出的感叹,却是希望“留住梅兰芳”,真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啊!
说到风水,就连上了圣灵,上天指派每家每户的圣灵,是灶家菩萨。北人叫灶王爷吧。这灶家菩萨坐镇在每家每户的灶台上,家中谁私下骂贪官、怨皇帝,灶家菩萨都听到。中国的老百姓,被封建皇朝管得很可怜,很胆小。因此,深怕灶家菩萨这个“间谍”,去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所以每逢过年送灶家菩萨上天时,在灶家菩萨嘴上抹一点麦芽糖,这点小小贿赂,给时下贪官污吏是远远不够的,粘住菩萨的嘴巴,不让菩萨向玉皇大帝汇报,倒绰绰有余!而梅兰芳的形象,似上了圣坛一般,在民间普及得有点象灶家菩萨,家家都知道,户户都明白,人们晓知以戏,观之以美,梅兰芳本人已成了戏的化身,美的象征。笔者题头的“留住梅兰芳”写到此,坛上的尊辈长者们就完全明白,笔者希望留住的是指什么了。
父辈一代是梅兰芳处于最风光的时代!老一辈提到梅兰芳,很少去关切梅兰芳本人长得怎么样,也不只是梅兰芳,这马连良、裘盛戎、张君秋、叶盛兰都一样,人们只明白他们是唱京戏的好脚色,这倒很符合“真人不露相”的出点!有必要去知道这梅兰芳长得怎么样吗?老一辈很矜持,他们明白唱戏的生活与普通百姓有一定距离,他们学戏很苦,唱出了名的人不多,名角很挣钱,可也有因此染上“芙蓉癖”,而闹得穷困潦倒的危险。偶尔也听大人议论唱戏的私秘事,说得最多的是金少山。说到梅兰芳,无非与孟小冬唱对儿戏,怎么怎么好。但讨论的主体一,是戏!二,是戏!三,还是戏!一点小花边是大人们偶尔谈及,小子们靠边儿去!
待得我辈长大成人,不爱戏的且不说,爱戏的也因循父辈,只是听戏、看戏,梅兰芳本人长得怎么样,他的什么、什么,是不关心的。也明白了当年大人们为什么要小子们靠一边儿去。尔今对于私人的事,名字叫“隐私”,这称谓的隐私,时有片面性,孩子们无法嘹其因果,听了传播,遗害无穷。既有害自己身心,也会误人子弟。过去传统教育中积极的一环,可见一斑。那些东西,是民国时代无聊小报猎艳所喜,尔今称谓叫做媒体。
说了一大篓,想说个什么“主体思想”呢?上海滩上不是排过一出“大唐贵妃”吗,为着宣传“梅派艺术”,翁思再、郭小男二位先生还是挺认真的,起码,并没有将梅兰芳请下圣台,可也只能到此为止了!京城里,这“剧诗梅兰芳”不得了,梅兰芳唱戏变成了副业生产,大量的时间梅兰芳在拒日寇、斗汉奸。老梅放下了兰花指,再编剧兰芳定背冲锋枪。一位在杜月笙堂会上,西装革履,头发梳光,翘肪搁脚,等待拍照,专心于唱戏的梅兰芳,就是梅兰芳。那些人要把梅兰芳拨高到什么程度才过瘾呢!
还是重复一下过去笔者说过的话题;『梅先生所处时代,别的不说,看一看杜月笙堂会那张大照片,上面那帮子上海滩上的闻人,青帮、红帮的。杨小楼、龚云甫那么多名宿。一个北边耿直的小伙子,要体会当年的上海滩,可得在浦西的小弄堂里,转它个九曲十八弯。尚未必能找出当日的感觉来,是深还是浅。于魁智学的是话剧?不是!真有当年石挥这点天才?未必!隔行如隔山!今日好事者为着一点功利,本意也想让于魁智名上加名,风标四海。可是客观上,是否真正珍视了于魁智这难得的人才!珍惜了他的艺术生命!权衡利弊得失,可就难上加难了。在笔者看来,叫于魁智演梅兰芳是可惜了于魁智;叫时风习俗下什么星来演梅兰芳,可大大地可惜了梅兰芳。京剧界只剩得有限的本钱。终然囊中羞涩,只要碗里还有吃的,家里剩得最最宝贝的。还是先藏藏再说。度过“饥寒”,来春还有希望一线。』这一相情愿的想法,在尔今特定的环境里,早己无补于事!过去,老百姓买票看梅兰芳的戏,是付出,大群体的作为,带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是奉献!客观上弘扬了梅兰芳和京剧艺术;尔今个别群体,大制作、电视剧,不想顾及梅兰芳是戏的化身,美的象征,这一历史真实。而只为了实用,要还原一个生活中的梅兰芳,他们所做的也许也没有什么错,梅兰芳是实有其人的呀。他们的作为,多么像家庭中祭祀祖宗,丰盛的酒菜,最后留给了自已享用。最终只担心他们曲终、灯暗、酒筵散,把梅兰芳凄惶惶掷在了祭台,不屑一顾,扬长而去!再去猎取“新的题材”!
梅兰芳应该是戏的化身,美的象征。这是笔者的感观。当京剧艺术已成为隔日黄花,有那么多人扑向“生活中的梅兰芳”,其本身就给人留下了疑忌!他们与戏迷们压根儿不走在一条道上。完全不同的理念,应该促使热爱戏曲朋友们的深思!而“留住梅兰芳”,笔者认为我们要留住的是梅兰芳的艺术财富,发扬梅兰芳的艺术创造。现实告诉我们,奢望己不切实际;时尚警示大家、祈求只能求自己。笔者由此对一些德高望重的先生们,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研科技、办网站、集材料、收轶闻、编曲目、汇戏考、画漫画、转图象,些微的信息集取,哀悼艺人的仙逝,这里面有坚定的信念,我们最需要;积极的行动,靠大家努力;戏曲的论坛,应高瞻远瞩;戏迷的境界,要相应提高。民间的力量也是巨大的,一点不能小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这似乎是特定时代辅于我们大家的神圣使命!用笔者的乡土话语叫做:“家里剩得最最宝贝的。还是先藏藏再说。度过“饥寒”,来春还有希望一线”。留住梅兰芳,得靠我们自己!

本贴由鹧鸪天于2006年2月17日12:34:20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