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笙, 天津人,艺名小彩舞、筱彩舞。7岁开始学京剧。1934年拜韩永禄为师学京韵大鼓,承刘宝全派。1939年首次在北京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曲艺团演员、副团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骆玉笙嗓音甜美,音域宽阔,韵味醇厚,高低皆宜。在"刘(宝全)派"唱腔的基础上,兼采"少百(凤鸣)派"、"白(云鹏)派"之长,形成独具一格的"骆派"。她长于歌唱,尤以激越、挺拔的"嘎调"最为动人。代表作有《剑阁闻铃》、《红梅阁》、《子期听琴》、《击鼓骂曹》等。
骆玉笙的名字似乎是与京韵大鼓这一曲艺中唱功艺术的老大联系在一起的,她演唱的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曲《重整河山待后生》让人难以忘怀,可是这一唱段已成绝响,昨天凌晨1:40,89岁的骆玉笙因肺感染并心衰及呼吸系统衰竭走完了人生旅程。她从5月1日开始发高烧至昨日凌晨撒手人寰,亲朋故友们都甚觉突然,同时也分外惋惜。
■骆巍巍(骆玉笙孙女):大家了解奶奶是把她当一个艺术家,我从小与她生活在一起,我体会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人的骆玉笙。在艺术上,她敬业、执著,必须达到她预想的目标。在为人上,她正直、诚实、谦逊。奶奶跟我说过她的谦逊不是与生俱来的。她的从艺经历是比较顺的,3岁在上海大世界登台,22岁成名,被称为金嗓子歌王。"文革"中有人说她是"四开",就是说她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吃得开,其实这恰恰从侧面说明奶奶是靠艺术立足的。"文革"前,奶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名演员的派头,但在"文革"中那种非常态的批判下,她发现自己身上确实有点大演员的优越感。所以"文革"后奶奶注意与不同阶层的人沟通,更有人缘了,谦虚增加到她的人格里。这一点我想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她能从那种非常态的批评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正。奶奶还能从逆境中吸收有益的东西,"文革"时本来她要被下放到农村,后来当权者觉得奶奶的吐字发音好,就让她教那些学样板戏的学员练吐字发音。奶奶每天5点就起床了,挨门敲叫学员们起来去喊嗓子。那时她是被管制的对象,那些学员是革命小将,学员们总找各种理由不去,可奶奶不管这些,有几个就带几个练去,没人去就自己喊。正是在喊嗓子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演唱中的问题。结果"文革"结束后,她的学员一个都没成名,她自己的嗓子倒喊出来了。许多人都说她的嗓子比以前还好了。
对于奶奶去世我们有准备,但没想到这么快,我们以为她还会陪我们一两年。她5月1日开始发烧,2日烧退了点,3日就感到十分难受,4日就并发心衰,5日凌晨1:40就离开了我们。我们也觉得有点突然。我想说的就是奶奶是个非常真实的人。另外还要感谢媒体,她的成就是与媒体的关注分不开的。
■吴素秋(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我与骆玉笙旧社会就认识,那时,我经常去看她表演,她也常来看我的演出,我们遂成了朋友。她对艺术极其认真,一直在研究新唱段上狠下工夫,总是反复听自己的录音,一遍遍地找不足。她很早就成名,并自成一派,她的观众很多。解放后,我们来往更多了,开会、演出常见面。"文革"中她来北京都住在我家里。她的去世有些突然,我感到挺惋惜的。
■吴霜(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女):听到这个消息有些突然,我跟老太太接触不很多,但我母亲在世时与她关系挺好的,我妈管她叫大姐,而且跟她学过唱大鼓。我常听我妈说骆玉笙对她挺好的,特别是在我妈困难时,她曾出钱资助,现在我家还有她们的合影。她早年成名,人挺好的,特谦虚、执著。记得10年前有一次我陪妈妈去开会,当时老太太也在场,她对大家说:"我觉得在场的都是我的老师,我是小学生。"我观察当时在座的她可能是年纪最大的,当时人们都笑了。轮到我妈说了,她说不敢说了,骆玉笙说自己是学生那我是孙子辈的了。骆玉笙在她的本行里对艺术十分执著,大鼓是曲艺里唱功头一号的种类,老太太对这个门类的艺术贡献特大。我妈说过自己不如她,因为十几年前有一次开政协会,我妈和她每人提了一条提案,都是为了各自的艺术门类培养人才提议开办学校。提案批到天津后,骆玉笙多方奔走,找市政府等有关机构,力促此事,结果学校真办成了。
■马志良(相声泰斗马三立之子):老太太和我爸住在一个医院,前一阵子她还跟我爸开玩笑说要送我爸走,我爸还说"我死了你别不去",没想到这么快她就去世了。
(北京青年报记者卢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