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样儿文章无疑是《中国京剧》杂志的症结所在。这一点我想是大多数读者的共识。然而,杂志社的人却悄悄地对我说,就这样,头儿还觉得不够呢,而且,他们在说真话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也屡屡遭到领导的批评。
关于京剧事业的未来走向,已经有很多人写过文章、发表过意见说,主要在体制问题。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就缩小到这本杂志的命运来说,也仍然是一个体制问题。这是个官方杂志,这一点注定了它的官气无法摆脱。在与编辑部的人接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这本杂志有如此这般令人不满意的地方,一如整个京剧事业的这么"不景气",并不是因为编辑们水平不行,不是他们不知道该出什么内容、什么样的风格能吸引读者。如果同样是这批人,让他们办一个私营的杂志,或者搞承包,给他们充分的自主权,那办出来的会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貌。
京剧如何面对未来,其实大家心里也都清楚该怎么做。就说那些专为京剧节制作的那些既费钱又不讨好的、把京剧弄成四不象的东西吧。搞制作的人未必不知道这样做对京剧艺术的害处有多大。这种所谓"改革",屡遭大众的批评;这样做的弊端,有说话分量的、不至于因为"过火"的提法而惹上什么麻烦的专家们也说过。我们作为"圈外"的观众,往往很疑惑,难道搞制作的这些人就不知道这样会害了京剧艺术吗?--"其实,谁都知道!"这是圈内人的话。然而,为什么还继续在所谓"改革"的不归路上走下去呢?为什么京剧院还是那么热衷于所谓"大制作"呢?为什么还是要弄那些除了在京剧节上得个奖外就再也演不下去的东西呢?是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吗?是他们没才力吗?是他们鼠目寸光吗?不是!
关键仍然是体制问题。对于"圈内"的运作,我并不是很了解。然而在实习期间所耳闻的些许"内幕",也足以使我明白,何以体制问题会成为关键。
比如说,我一直认为,排新戏者总是标榜自己的改革如何大胆,其实在现在的一片"改革"呼声中,最大胆的并不是如何创新,而是如何"守旧"。每排新戏,总要花那么多钱做那么多新布景、新道具、新服装,不惜冒被观众狂骂的危险来编制新腔、搞舞美,最后,能不能被观众认可不说,票价就让观众不寒而栗了。为什么就没有人敢大胆地试试,就不做新道具新服装,就用剧团演传统戏时用的那套家伙,就不编创新腔,就用传统戏里最基本的板腔结构、最基本的身段动作,就用这些京剧"原装"的形式,来编一出仅仅在内容上"新"的"新戏"呢?这样不是比搞所谓"大制作"更容易吗?不是更省钱吗?老说京剧要那样地"改革"才能生存,试都没有试过,又怎么知道不那么"改革"就不能生存呢?我敢说,用旧衣服包装出来新戏,比那些让人眼生的新包装,会更受戏迷的欢迎,会更有市场。
这一道理原本是非常简单的,是任何一个真正为艺术考虑的人都不难意识到的,尤其是那些艺术从业者们。然而,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又是一句熟悉"圈内"情况的话点醒了我--"这么搞,他们吃什么?"在目前的体制下,每排新戏必请求上级拨款,像我前面所说的那种"原装"戏,必然是花不了多少钱的,因此也必然是要不来多少拨款的,因此,与此相关的大大小小、头头脑脑们也就"没得吃"了,再说,这样也必然得不着奖啊,座儿上的不就没了政绩嘛!再有,这次要钱只要10万,下次要20万就难了--你们排戏不是不花钱的么?要是这次要个100万,那下次要个200万、300万的就都不成问题了。"排那么一出新戏(指的是现在通常所见的那种大制作),养活了多少人哪!"此语可谓解惑者也!
此惑之解,就是我这一个月来所得的最大收获了!
言至此处,我也忍不住想说这么一句了:"这大清国怕是要完!"--因为,说到京剧的体制问题,又是和整个的大体制相关的,都是说起来容易改起来难的,再说下去,我恐怕是要犯错误的。所以只能在此悲哀了!
本贴由竹笋于2002年6月07日11:59:17在乐趣园〖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