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声京戏坊创办人凌珂

京剧的式微是个不争的事实。

2010年,以一座城市命名的古老戏曲—京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写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当“艺术”被宣告为“遗产”,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凌珂说,所有的事与物都不会拥有无限度的生命力,京剧从盛世走向末世,并不可怕。“古老京剧的内核是有着数千年历史、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或许会式微甚至没落,但我想,京剧必将涅槃重生。”

忠实继承是京剧发展的根基

西方人把京剧称为“Beijing Opera”,意为北京歌剧。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已经灭绝,演出形式无从知晓,惟有中国戏曲至今还在中国各地的舞台上演出。上世纪三十年代,当风华绝代的中国京剧首次绽放在纽约百老汇舞台,美国著名剧评家罗伯特·里特尔撰文对京剧这样的形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神话,优美和谐而永恒的世界,充满极其微妙的庄严和宁静。”大多数西方人认为:京剧无疑超越了东西方之间所存在的障碍。

京剧作为国粹,虽迄今不足两百年历史,但“角儿”辈出、流派亦纷呈。然而百年间时代如风云,从享誉世界到文化遗产,今日京剧深深陷入了来自各方关于如何继承、如何发展的迫切诘问中。 “京剧最核心的艺术思想是中正平和,是写意的艺术,是表达美的艺术,它是有程式的。”在京剧式微的此刻,创新是不是挽救京剧的一针强心剂?凌珂认为,继承本身就是发展。

“京剧三贤:梅兰芳、余叔岩、杨小楼,他们身处京剧盛世的时候,尚且坚守中正努力传承,何况我们这些京剧末世的从业者,就更应该忠实地守成。”凌珂感慨,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京剧,这才是现在最棘手的问题。“我们这代以及现在五十来岁的上一代,应该是最后一批见到经历过京剧盛世,年已百岁的京剧前辈的人。往后的从业者,就只能见我们了。如果我们这代人只顾着创新,后辈就很难见到京剧的真面目。”

迈入梨园行,凌珂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无论在表演体系上或在道德观念上,都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的固有特征。“时代给予我们这代从业者的重任是继承,存留它的艺术思想、艺术规律、审美方式、继承它的艺术表现手段、创作方法与技巧……当后人追寻起京剧时,我们能为他们呈现出一个较为完整、忠实于戏曲艺术本身的京剧。”

他将目光远掷,横跨百年,不由感叹:“其实,现在要我们能呈现出最完整的京剧艺术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我们也从未曾见识过完整的京剧。”在经过对京剧艺术的大量研究、追寻溯本之后,凌珂觉得,今天的每位对艺术始终秉承严肃责任感的京剧演员,事实上都早已成为京剧戏曲艺术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京剧来说,如何创新才是有益发展的,谁都不知道。而另外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能守的东西越来越少,老人们慢慢逝去,如果我们连继承都做不好,何谈创新?”

在积累了大量的京剧表演实践经验后,凌珂开始客观看待有关京剧“暗淡未来”的种种说法。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局限性,人很难脱逃其影响,但我们不能盲目悲观。“如果我们把核心的艺术思想传承下来了,将来即便是创新,也能保证京剧的灵魂不灭,根骨不变。最可怕的是思想偏了,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就背离京剧越远。”

勇于责任担当 不负时代使命

“大家都说京剧式微了!要衰亡了!其实京剧本身没问题,是传承京剧的人出现了问题。因为很多人没有从思想上明白京剧到底是什么。”凌珂担心,在未来,我们的后辈恐怕再也无从知晓先祖们真正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真面目。

聊起当下的古装影视剧,凌珂笑称全是披着古装的都市剧。“甭管剧中人物穿戴哪个朝代的服饰,体现的都是现代思想。古人的思想观念往往与我们相去甚远,用现代意识强加于古代故事上,可能规避了一些糟粕,但更多地则是让现代人失去了接触传统文化精髓的机会。”凌珂说,当代京剧人受现代戏影响很大,体现在表演上,有经典处更有滥觞作。“现代戏的表演意识停留在以传统文化理念为核心的古老京剧里,会让大家无所适从,这是京剧发展的一个致命伤。”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秦汉之前是崇尚儒、墨、道,到了唐宋以后,则由儒、释、道笼罩,直到发生‘五四运动’。现在很多人利用各种方法接触传统文化,试图回归。我想,我们的根深埋在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商业社会的到来,让很多东西被人为歪曲。比如说我们演《赵氏孤儿》,很多观众都不能理解程婴为什么能冒死历险、舍子救孤,但这就是古代的义士,崇尚的是义薄云天。如果我们担心观众不理解,非要把传统剧目改造成大众能接受的价值观,就是对文化不负责,终有一天,传统文化就消亡在我们人为主动的改造中。”

“京剧的内核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唱、念、做、打间的一招一式体现的是文化、是韵味、是中国美学。从表演来说,我们演项羽可以一怒冲冠,演诸葛亮的愤怒最多只能用扇柄点点桌子……,这些表演细节的背后彰显的是文化内涵。作为世界公认的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为什么能成为独领风骚、能代表诸多剧种最高水平、执戏曲界牛耳的剧种,肯定是有其深厚文化内涵做依托的。锣鼓点一响,生旦净末丑陆续登台,唱念做打各显神通。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有各自的讲究;一桌一椅一杯一茶壶,摆放自有规矩。能把这些讲究和规矩说全面、说明白已属不易。我自己也是走过很长一段时间、很大一段弯路。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很多德艺双馨的老师,在他们的引领下,我才能真正地去认识京剧,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行业。”

凌珂说,我们每个人对中华文化的振兴都应有一份使命感。“时至今天,京剧是活着的传统文化,细枝末节展现的都是属于中国独有的故事。”

京剧的出路是成为常态化演出

百年前,京剧上达宫廷下至茶馆,戏迷既有帝王权贵,更有万千升斗小民。十个行当、“唱、念、做、打”四种艺术手段,风靡过世界。今天,京剧由一家独大的娱乐项目逐渐成为曲高和寡的高雅艺术,高阁之上,能欣赏京剧、听懂京剧的人越来越少。长期以来,京剧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京剧、了解京剧,喜爱京剧。

2011年,凌珂创办了“元声京戏坊”,他希望能有个平台,让京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常态组成部分。“现在,京剧出现在大众面前是以‘文化大餐’的形式,这导致大众与京剧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创办‘元声京戏坊’的初衷有两个,一是希望有个发声的平台,能够传递我对京剧的认知与理解;二是希望拉近京剧艺术与观众,尤其是与年轻观众的距离。”

在凌珂递过来的名片上,方寸之间自有天地,“亦步亦趋、秉持传统;返璞归真,情满元声”16个字叙述着他对京剧的一种情怀。“在‘元声京戏坊’的台上,我们演‘骨子老戏’,意在把原原本本、精美绝伦的京剧艺术呈现给每位观众。在演出前,我们还会通过导赏会的形式,与观众一起互动、聊戏,现场讲解、赏析即将演出的剧目中的看点与戏曲中独特的艺术内涵。这在消除一些观众欣赏障碍的同时,也提高他们欣赏兴趣与戏曲知识。”为什么要如此不遗余力地让京剧演出成为常态化?凌珂说,这才是京剧真正的出路。“戏迷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先要培养戏迷买票看戏,其次还要培养戏迷懂戏,而不是仅仅知道在哪里叫好、在哪里喝彩。”

老话说,十年状元登科,未必能出一角儿。京剧演出需要演员投入高强度的、近乎可怕的专注力。凌珂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创办一所专业的京剧科班,把自己对京剧的所有理解与感悟传承给后来人,为京剧的发展鞠躬尽瘁。“京剧的传承绝不能按照普通的学校培育方式去做教育。作为一个京剧人,我觉得不仅仅要学唱,更要学哲学、美学,读老庄,熟西方简史……而要成为一个好的京剧人,则必须要有清晰的逻辑思维、感性的心理、细腻的情感、高雅的审美,还得是个对身边的人与事颇为敏感的人,能在感性与理性间收放自如。”凌珂说,学戏很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传承京剧的精神内核,找寻到民族文化之根,否则会唱再多的戏,也谈不到继承。

京剧是会呼吸的传统文化

仅靠“唱、念、做、打”,京剧用一方舞台开启了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史。而让凌珂感到隐忧的是,现代人对京剧的理解太浅显了,只是把它当做了一种表演形式。

“京剧的表演来源于当时的生活,搬上舞台后,从扮相服饰、动作唱腔,都是为了人物能更加鲜明,个性更加突出,但始终不曾脱离生活,是被生活化了的艺术。所以,今天我们能从京剧中找到太多祖辈生活的痕迹与状态,但这些属于文化的烙印在现实生活中早被时代洪流冲刷得干干净净,消失殆尽了。”学戏后,凌珂在意起关于京剧的一切,融入其中。继而情绪复杂。除了是文化遗产之外,京剧对于现代人还有没有实际的作用?“京剧用国色天香、风华绝代的外在包裹着中国最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智慧与审美。可以说,京剧是会呼吸的传统文化,它是一条现代人回归传统文化最便捷的路径。这才是京剧存活下来,最重要最关键的意义之一。”

做能守住底线的人

像记者这样对京剧艺术无深知的人,正是凌珂特别感兴趣的“潜在戏迷”。他鼓励记者去演出现场欣赏京戏,说看戏就是读史。“比在家看书有意思多啦!”

采访结束送行的时候,记者轻声问他,天天练功却挣不过影视明星,委屈吗?他坦白地承认自己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确实有过不解。“人要学会与命运讲和,明星跟商人比,挣得再多也不叫多了;小商人跟大商人比,又是小巫见大巫了。我常常感觉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像我们这代京剧人只要认真地守成就是为京剧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凌珂说,自己的毕生恐怕都将与京剧难分难舍。“国色天香的京剧背后是‘枯燥功’。师傅常说,你现在忍得了多少辛苦、守得住多少孤独,将来就能飞得有多高。可现代人最短板的地方在于,大家都拼命找捷径,结果反而是踏实做笨功夫的人走到了极峰。”

凌科说,理解了京剧艺术的内核思想,就是握住了王牌,所以对未来“不喜亦不惧,安心行我路,梦想在前方”。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