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讯 如今,彩铃已经成为年轻人的时尚生活方式之一,电视中个性化彩铃广告开始大行其道,几乎所有网站都在兜售着彩铃。于是,曾一度被轻蔑、排斥的京剧,也成了彩铃开发的目标,贴上了“京剧制造”标签的彩铃在不少人的手机中开始“另类”地响了起来。

《苏三起解》成搞笑彩铃

近来,记者在给一些朋友打电话时,几次听到了这“另类”的彩铃声。一位朋友的彩铃是一段用京剧《苏三起解》改编的搞笑版:“苏三爱吃炸酱面,一摸兜里没有钱,未曾开言我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借我两毛钱,今天借了明天还,就算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令记者在电话这端听得忍不住大笑了起来。记者的朋友说,这段彩铃是他在互联网上下载的,类似这种富有戏曲特色的彩铃,网上还不少。

戏曲彩铃多个剧种都有

记者登录中国京剧艺术网站看到,网站从2004年就正式推出了戏曲彩铃业务,还有河北、湖北、江西等地的多家本地网站也提供戏曲彩铃业务。从内容上看,戏曲彩铃以经典的唱段为主,像孟广禄的《铡美案》、《包龙图》中的慢板、西皮流水,以及花脸、丑行的道白,都被制作成多种戏曲彩铃。除了京剧外,还有评剧的、黄梅戏的、越剧的等等许多剧种的彩铃。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在北京的电信、联通网站上却没有戏曲彩铃可以下载。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北京的网站上原先是可以下载到戏曲彩铃的,但是和流行音乐相比点击率太低,所以从今年起不得不终止了与经销商的合同。”

“红色经典”最受欢迎

记者在几家有戏曲彩铃的网站上看到,在网上最受欢迎的戏曲彩铃当数“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都被放在了网站彩铃戏曲下载区的首页。而从点击率来看,像黄梅戏的《女驸马》、《天仙配》,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些经典唱段稳居榜首,点击率有800多次。至于像《碧玉簪》、《鸳鸯冢》、《凤还巢》这样的传统名段,点击率都没到三位数。

戏曲彩铃被商家冷落

中国京剧艺术网站站长小生告诉记者,彩铃这种形式虽然很受手机用户的欢迎,但是专门提供戏曲内容的开发商却仍然很少。他说,中国京剧艺术网站是国内较早开发这方面产品的网站,2004年5月,他们就推出了戏曲特色铃音及彩铃下载区。
在小生看来,个性化搞笑戏曲彩铃的制作是最有趣的。今年春节前,他们曾经以《淮河营》、《铡美案》、《苏三起解》为题材创作了150多段搞笑彩铃,全部都是京剧版本的。参与这些彩铃制作的人员,都是石家庄京剧团的演员,很有专业水准,所以这些彩铃一做出来,就在京剧爱好者中迅速流行起来了。可惜的是,这种被戏曲爱好者喜爱的彩铃,在大多数经销商那儿却受到了冷落。小生说:“我们的前期策划其实非常好,但是一家制作彩铃的SP公司观察了一个月京剧彩铃的下载量,摇着头不再肯投钱了。所以那些创意很无奈地搁浅了。”

制作戏曲彩铃吸引老年人

和流行音乐彩铃创作相比,戏曲彩铃的创作者尚处于起步阶段。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这种年轻人的时尚玩意儿,也有老年人在追随。63岁的袁老师,是记者目前所了解到的年龄最大的戏曲彩铃写手。他告诉记者:“我把自己写的东西制作成彩铃完全是出于对戏曲的爱好,通过制作彩铃获得的收入,我又投入到了戏曲中。”

戏曲彩铃靠下载还难维持

袁老师所说的收入,又能有多少呢?“我现在还没有制作彩铃的专业设备,所以要制作一条彩铃就要比别人麻烦得多。首先要找人做伴奏带,花费要600至700元;然后请人唱我写的词儿,进录音棚录音1小时需要200元;最后申请版权,1首要55元。”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1条彩铃下载1次收入为1元,通讯运营商收取0.15元,他和SP信息提供商分余下的部分,他自己可以得到0.45元,但还要从这0.45元中提成10%给演唱者。
看来,如果没有超强的下载率,靠创作戏曲彩铃是只赔不赚的事。

戏曲彩铃缺少展现平台

小生同样是一位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他把200多段戏曲经典唱段全部都制作成了彩铃。他说:“戏曲彩铃可以用‘惨淡’来形容,无法想象靠专门创作和制作彩铃来维持。”
小生认为:“戏曲界并不缺少这样的人才,也不是没有优秀的作品,而是缺少推广戏曲彩铃的宣传平台。举例来说,《两只蝴蝶》一周的下载量有几万次,而戏曲彩铃一个月也不超过200次。新戏曲彩铃一周后被新彩铃挤到后边的网页上,下载量就更少了。而且,许多戏曲网站的首页上也没有戏曲彩铃的下载区,即便有,留置的时间也很短。这些都是戏曲原创彩铃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每条一月收入只有100元

除了展现平台的制约,价格也是影响戏曲彩铃业的一个瓶颈。北京一家SP公司的服务部经理透露,戏曲彩铃一条的月收入平均在100元左右,更多的彩铃写手宁愿被其他SP服务商“打包”收购自己的产品,比如一次性付出200条彩铃,版权全部卖给他们,SP服务商一次付给彩铃写手一万元。虽然和流行音乐彩铃写手相比收入少了点,但SP服务商有完善的宣传和炒作机构,容易流传、流行开来。

戏曲彩铃前景令人期待

一项由天极网、计世网、计算机世界、中国经营报等联合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彩铃使用者集中在18岁至30岁这个年龄段;超过八成的彩铃使用者是30岁以下的人群;23岁至30岁人群占彩铃使用者的60%以上,是最大的彩铃使用人群。
记者在洋桥附近的一家音乐工作室见到了创作戏曲彩铃的李杰,他们音乐创作室的主要工作是创作戏曲音乐和戏歌,目前,制作彩铃只占工作内容的一小部分。李杰告诉记者:“制作彩铃不是难事,我们设备比较齐全,制作出一条彩铃一般只需要20分钟左右。”
对于越来越庞大的彩铃消费人群,年仅24岁的李杰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勃勃的雄心。他说:“有了彩铃这样的渠道,我们就可以把我们工作室的原创戏曲音乐传上网了。如果有人下载,一传十、十传百,在我们的音乐专辑完成制作之前,那些音乐就已经让大家熟悉了,这对于戏曲的发展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国粹艺术又一延展新领域

中国传媒大学三年级学生杜星星是位戏曲迷,她给记者表演了一段老生版戏曲搞笑彩铃:“何人打来电话,呔!本宫正在休息,何人打来电话,你给我速速报上名来……”她说,她第一次在网上听到这样的彩铃时,感觉特别亲切,特别开心。但是让她遗憾的是,在北京的各大网站上却没有这样的戏曲彩铃。
杜星星的同学沈阳说:“我更喜欢下载一些戏曲音乐的彩铃,像去年排在戏曲彩铃排行榜前几位的《红灯记》、《天仙配》都是我喜欢的。”
中国京剧网站站长小生告诉记者:“其实戏曲彩铃的市场还是很大的,每一个喜欢戏曲的爱好者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买家。这和脸谱、戏曲化妆照等国粹艺术在社会生活、在商业开发等各种领域中的延展一样,是又一种新的延展途径,只不过在研制这类新产品的同时,推广工作并不是太理想。”
北京一家SP公司老总张先生告诉记者,戏曲彩铃如果火爆起来,意义远不止是某种电信增值业务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它为随之而来的国粹艺术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将最古老的戏曲艺术和最时尚的电信技术紧密地捆绑在了一起。(记者 唐雪薇)

摘自(《北京娱乐信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