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国际研讨会佛山落幕,学者语出惊人 梅兰芳不能代表中国京剧精神?
昨日,由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传统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佛山落幕。研讨会上,来自日本、韩国、我国台湾及内地的100多位知名学者就民间艺术如何保护老艺人、如何培养年轻观众进行广泛讨论。正当学者讨论正酣的时候,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邹元江抛出了一个观点:梅兰芳不能代表中国的京剧精神,全场哗然,争论的焦点随之转移。
按照以往学界的观点,梅兰芳不仅是中国京剧精神的最高体现者,而且是中国古典戏曲形态的最高终结者,也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核心。一些学者认为,邹元江的观点是对传统理论的颠覆,听来有醍醐灌顶之感;另一些学者则表示欣赏他的治学态度和勇气,但在学术观点上不能认同。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邹元江: 梅兰芳受西方戏剧影响
邹元江认为,我们可以说梅兰芳是一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但并不能保证他就是一个戏曲理论家。梅兰芳有一出戏叫《宇宙锋》,这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出戏。为什么他对这出戏如此看重?其中一个原因是受到了身边文人的影响,那些人几乎全都留学西方,并用西方戏剧的核心词汇“合理”来要求梅兰芳。这使他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呈现一个分立的状态。比如他对表情的理解,他认为首先要忘记自己是个演员,然后跟剧中人融为一体,这恰恰就是西方的体验论,根本不是梅兰芳或者中国的京剧精神。
邹元江阐述说,戏曲最重要的问题是它的形式。如何表现以及表现得如何,这才是戏曲美学的根本精神。在中国传统戏曲里面,演员不是扮演一个剧中人,而是扮演一类剧中人。换句话说,程式化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特点,这可以理解为戏曲的局限性,但对这种局限性的认同才能凸显戏曲艺术的真精神。
他认为,“我们现在所谓的京剧精神,实际上是非京剧精神的东西。因此我们要回过头去,重新考察京剧该走什么路。从这些大的表演艺术家身上,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是如何表演自身的。这时我们才能形成尚未定型的京剧精神。这个精神是需要我们建构的,而不是已经存在的东西。”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康保成: 梅兰芳代表了一个阶段
康保成认为,梅兰芳能够代表中国那个阶段的京剧精神。他反问邹元江,中国有京剧精神吗?如果有,是谁在代表?如果梅兰芳不能代表,谁能代表呢?他认为,陈德霖、谭鑫培、梅兰芳这3个人分别代表了京剧发展的3个不同阶段,这应当是一种共识。
对于邹元江说的“近代以来,中国戏剧的向西看和西方戏剧的向东看成为一种趋势”的观点,康保成表示认同。但是他也反问,东方戏剧也吸收西方戏剧的长处,这固然不能否定,但互相吸收了对方的长处,是不是就变成对方了呢?这是两码事。“中国戏剧和世界戏剧是可以沟通的,是世界戏剧的一个部分。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反思传统戏曲在角色扮演方面的一些缺陷,一旦发现西方戏剧在这个方面做得更好,就向它靠拢。现在我们学了它一些扮演的方式,就是进入角色,这没有什么不好。梅兰芳率领的京剧团就是靠这种方式,在海外演出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陈祥蕉)
(摘自 《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