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今晚将在古城南京落下帷幕。15天内,24台高质量的新编大戏"你方唱罢我登场",数千名梨园精英"生旦净丑呈英豪",真可谓一次盛况空前的梨园群英会!在让全国戏迷过足戏瘾的同时,本届京剧节也带来了不少新气象,并昭显出京剧这一古老艺术在新世纪发展的一些新趋势。
大剧场催生"大京剧"
本届京剧节上,不少剧目充分借鉴兄弟艺术所长,体现出了"大剧场京剧"的独特气象。像《洛神赋》中,满淀荷叶、袅袅烟雾营造出了凄婉悱恻的剧场氛围,甄宓从洛水中升起则借鉴了西洋群雕的造型,得到了梅葆玖先生的高度赞扬。《贞观盛事》把美仑美央的大唐宫殿搬上舞台,并特意编排了有数十人参加的马球舞,气度恢弘,极富盛唐气象。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备受诟病的"京剧话剧化"现象开始扭转,不少导演都很注意给演员留足表演空间。像获得专家、戏迷一致好评的《瘦马御史》,由北京人艺金牌导演顾威执导,剧本处理、舞美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人艺"风格。但在场面调度上,导演始终注意空出舞台中央的表演区,主要演员给足"特写",体现了导演对京剧传统的尊重。
现代意识、人文情怀
本届京剧节上,两部民族题材的戏引起了人们的争议。一部是《蔡文姬》。传统戏中蔡文姬是被左贤王逼迫,含羞忍辱在匈奴生活了12年;新编《蔡文姬》则把左贤王塑造成了一个草原英雄的正面形象,他与蔡文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蔡文姬是为了续修《后汉书》才抛夫别子忍痛归汉的。更"离谱"的则是《三关明月》。佘太君百岁挂帅征辽的故事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这部戏中佘太君、萧太后则既是阵前敌手,又是儿女亲家,在经过一番对战争的痛苦反思后,最终杨、萧两家停战修好。
不少人认为这两部戏多少有些图解政治,"强以今人解古人";但大多数观众还是对这种"戏说"表示认可。著名戏剧家刘厚生先生就表示,以"现代意识"处理历史题材本是中国戏曲的传统,元人赵君祥借杂剧《赵氏孤儿》寄托对宋亡的哀思;程砚秋借《荒山泪》抨击国民党时政,都是成功的例子。原来杨家将的故事多少带有民族歧视,新编戏体现了现代人文关怀,也更容易得到现代人的共鸣。
演员:无行无派、有血有肉
《贞观盛事》中花脸魏征唱起了诗意盎然的四平调,《蔡文姬》中董祀前小嗓后大嗓小生老生"一锅下",这些以前属于"叛经逆道"的做法本届京剧节上到处可见。"演人物而不演行当"、"要程式不要程式化"已经成为新时期京剧界的基本共识。
不过正如著名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指出的,只有从"老程式"中长出来的"新程式"才能成功。像现代京剧《华子良》中的文武老生王平,剧中有一段戏写敌人为考验他故意放他出去买东西,华子良肩挑箩筐,装疯卖傻,一路唱一路跳,一对箩筐在他肩背腰间上下翻舞。熟悉京剧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这段箩筐舞中大量融入了武生出手的程式动作。再比如朱世慧的《膏药章》,更是充分发挥了他"丑生"的特长,表演、念白、演唱均老生、小丑互为表里,把这个心地善良而又命运多舛的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金陵晚报记者
杨彬彬)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