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戏我也看了,就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此戏给我的第一映象是简捷淡雅、质朴自然、柔和抒情,确有点“初发芙蓉”的妙趣。
第二,此戏没有一个中心事件,像一篇散文,“情”通贯全剧,确实是“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演员表演精彩到位,细腻传神。尤其是尚先生的表演,比如:于成龙在书房时唱得二黄腔,表现出的那种乡愁,那种眷恋,那种淡淡的哀伤,另人回味,让我想到尚先生在《延安军民》中张智勇手捧水碗怀念老班长的那段唱;又如:勒春要于成龙捐钱,于成龙没钱,官印被没收,这时又收到家书,得知爱妻病重,看这时尚先生的表演确实会让人发出“白首多年疾,秋天昨夜晾”的感叹。这出戏里,我看到尚先生流了好几次泪,动了真情。
第四,此戏的小调、昆曲吹腔,再加上民乐的伴奏更显弦律的优美动听。康亲王、勒春、于成龙三人的对白采用的昆曲,既新颖,又不落俗套,词藻也简美,雅俗共赏。斗酒的诙谐、忆乡的哀愁、梦妻的负疚到最后天地良心的感慨,展示了至情至善的人类真情感。
第五,舞美道具,简朴精致,更有利于演员的表演和发挥。不过,此戏再精练就更好了,比如王府的楼檐立在舞台两边,感觉有点画蛇添足。
第六,演员的整齐度上还有问题,我觉得勒春还是用原来的昆曲演员刘异龙来演更有味道。
第七,一出新戏不可能一蹴而就,尚先生可能也没想到会给戏迷带来艺术错位的感觉。尚先生的念白肯定是京白(为此我还特意听了好多京白戏),而此戏所有的演员都采用京白,试问有多少演员的京白过了关的,但是此戏在语言的衔接上也有问题,演员与演员之间以及个人之间,还得多琢磨琢磨。比如,泥土这段,从抒发感情来看却是非常打动人(我流泪了),但从整体来看却有生硬之感,希望能在衔接上做得更流畅就好了。关先生还不错,可其他配戏的演员,总感觉找不到尚先生的情感调,尚先生的字里行间情感色彩丰富,把情感球抛给了他,就如石沉大海,没了回音,弄得尚先生老在那里进行调节。
第八,此戏既有话剧成份也有京剧成份,还有其他门类的艺术,但总的来说是京剧的东西更多,如能听上一个礼拜的京白戏,你在听此戏会有所不同。扮相没了油彩、髯口、水袖、厚底靴,改成话剧的扮相,本来是模糊的欣赏感觉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方向,再加二三分种的一段既不是京剧又不是话剧的表演,确实让人感觉十分的新奇。花脸露出本来面目,对尚先生来说有利也有弊,利是更能欣赏到尚先生精湛的脸部做功,这确是一道好的风景线。
第九,采取如此扮相也不是尚先生首创,原来裘盛戎大师在《林则徐》中就有如此的造型,上演后落得过草草收场。从真正的意义上来说,到现在还没有一出成功的花脸清宫戏,尚先生是想站在前人的肩上探寻花脸如何诠释清宫戏,拓展花脸表演的路子,我想戏迷们应该提出更多的建议来帮助尚先生拓开花脸表演艺术。因此,我更觉得大家应该多看此戏后,发表一些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也更希望《廉吏于成龙》能成为第一部成功的花脸清宫戏,为京剧史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笔。
本贴由行者于2004年11月06日16:41:18在〖中国京剧论坛〗发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