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晋剧最早是“山陕梆子”的分支,流传到陕西就变成了秦腔,但直到今天,陕西还有那么一帮人,就爱唱晋剧、听晋剧。
11月3日,由陕西神木县晋剧团创排的大型现代戏《母殇》在省城青年宫演艺中心亮相,不仅让山西戏迷欣赏到了晋剧直系“亲属”院团的精彩演绎,更让大家感受到了别样的晋剧。
题材特殊,直戳国人痛处
装饰一新的房屋、人潮涌动的村民,热闹的娶亲场面……让该剧在一阵快乐祥和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原本以来,这样的热闹格调是整部剧目的核心,可没想到的是,日本鬼子突然袭击,杀死了新郎,抢走了新娘,由此改变了新娘“枣花”的命运,让她在日本鬼子的军营里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是的,该剧就是用传统艺术的方式,呈现了中国慰安妇的悲惨人生,展现了当时日本兵最丑陋、肮脏、黑暗的一面,也是世界文明进程中最耻辱的一段记忆。
这段浸染着20万余中国女性血泪的历史,沉痛得叫人几近不忍触碰,神木县晋剧团创作这一题材,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就是想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告知国人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演出期间,“枣花”如诉如泣的唱腔,再加上舞台一帮群众演员对那段苦难的抽象再现,让观众们如坐针毡,真想立刻冲上台去,替“枣花”出气。这样一出充满冲突感的戏剧,以故事吸引观众,用刺痛的方式,让观众切身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沧桑。
据剧团负责人介绍,该剧编剧张跃红、张世波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查阅了诸多相关历史资料、书籍,以写实的手法,充分挖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了使剧中人物贴近生活,编剧还采访了多名老人,对慰安妇怀孕生日本孩子一事做了大量走访,夯实基础、得到认证,才使这一情景搬上舞台。
演绎方式特殊,民歌普通话齐上
或许你会问,神木的晋剧与咱山西晋剧有啥不同?如果光从唱腔上来说,腔调是一样,高亢、洪亮是其唱腔的精髓所在。但是,神木县晋剧团打造的《母殇》,则在全剧中巧妙地增加了陕西民歌,并且把道白改成了普通话。对于戏迷来讲,这是一种新鲜感,而对于非戏迷的普通观众或者说年轻的观众而言,这种呈现效果更亲民,至少大家不会觉得听不懂。
如果你听过咱山西的晋剧,可以仔细回忆一下,在念道白的期间,演员们说的都是地道的“太原话”,有时候不看看字幕还真就看不懂,尤其是年轻的观众们,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能听懂的人也不多,一场长达90分钟的戏如果不看字幕听下来,估计会疯掉。或许正是有这样的因素,《母殇》的道白基本上就是普通话,通俗易懂,换句话说,不管这部戏在哪个省份演出,即便你听不懂晋剧,但是通过道白,依然可以了解到整个剧目的中心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母殇》中,观众能听到一些陕西特色民歌,比如《五哥放羊》等等,都是用原有的调调,填充上现实的歌词,观众听起来也觉得很熟悉,增添了很多的新鲜感。普通话加上民歌,赋予了外来“晋剧”一个全新的生命。如此看来,这样创新的晋剧老少皆宜,倒也走遍天下都不怕了。
外来户对晋剧革新,山西能接受?
于《母殇》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创新,民歌与戏曲的结合,普通话的道白消减了观众与演员、与地方剧种的距离。但是,对于我省的专业戏曲院团来说,是否愿意采取这样一种方式,或许说用这种创新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呢?“我们行当里都说,千斤道白四两唱,道白是全剧的重中之重,如果咱山西的晋剧没有了太原话,真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一位戏曲从业者这样告诉我。诚然,在他们的心目中,作为地方剧种的晋剧,一定要体现地域文化特色,而太原话就是一种语言文化特色。“当然,我们肯定兄弟院团的这种尝试,但如果道白成为普通话,怕和京剧不好区分。”
其实,不管陕西的晋剧还是山西的晋剧,作为传统艺术的延续,作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都证明了从业者对这个行当的尊重和展望,也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喜欢晋剧,让晋剧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
本报记者 孙轶琼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