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出演老年戏,味道似茶淡远

"我今年70岁。""我68岁。""我66岁""我已经73岁了。"昨日下午,作为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参演剧目,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自编自演的现代晋剧《守护夕阳》,登上苏州市公共文化中心的舞台。两个小时的演出结束后,演员们一一谢幕,听到他们自报年龄,刚落下去的掌声再次响起。老年人演老年人,老年人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养老困惑,养老题材以戏曲来表现,《守护夕阳》算是"第一部"。

演出之前念封“家书”

观众拿到《守护夕阳》的节目单,开篇有一个“致观众”,是太原戏曲人写给观众们的一封“信”,是该剧创作团体说给观众的“悄悄话”,让苏州这个雨天温暖倍增:“感谢您走进剧场,来观看这样一部关于老年人的戏曲作品。选取老年人作为主题,我们酝酿已久,虽然这一题材不是市场主流,但它却是我们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捕捉,是我们这样一批普通文艺工作者回馈社会关切最直接、最深刻、最痛快淋漓的表达。”

这样的真诚打动了中国戏剧节。中国戏剧节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展演和评奖活动,本届戏剧节全国共报送剧目148台,从中精选出最终参评的24台优秀剧目,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和军队,包括戏曲、话剧、歌剧、滑稽戏等剧种,既有国字号,也有各省的专业院团。《守护夕阳》是山西省唯一入选剧目,也是戏剧节入选剧目中唯一由艺术学校演出的。

尽管下着雨,剧场内的上座率还是让人惊叹,每一个出彩点儿,观众都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看完演出走出剧场,观众边走边聊。一位评委称,“戏里的情节,就像发生在身边的事,尽管是大主题,却选了小题材的角度,尽管表现大爱和大梦想,却是通过一群小人物,平实有趣。”

一对儿老夫妻由儿子陪着过来,一问,原来是山西朔州人,到苏州十几年了。老太太说,自己爱听戏,这回终于在他乡听到了家乡的戏,还是演他们老年人的,爱看,高兴,也勾起了自己“想回家”的乡愁。

晚辈前辈同台飙戏

台上的完美,离不开幕后一点儿一点儿对“不完美”的细抠。

演出当天,演职员们上午9点就到了剧场,尽管前一晚已经走过台,全部连了一遍,但他们还是早早到了,一次次地现场纠唱词唱腔。演“陈大爷”的高连荣,73岁,是该剧年龄最大的演员,过完自己的戏,他就呆在侧幕静静地看着。

高连荣原来在山西省晋剧院,已经退休十几年了,看了《守护夕阳》的本子就觉得自己该来演,“我唱小生的,不登台挺长时间了,平时就在省群艺馆给老年人教戏。这次演了一部现代戏,很有生活。现代戏不像传统戏,有那么多的程式,也没有固定模式,刚开始还不习惯,需要和布景、灯光等各部门配合的时间特别长。”高老爷子回忆说,当初跟丁果仙、牛桂英等大家演出时,戏曲很受欢迎,几乎一天不落地有戏演。

17岁的赵慧芳,是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戏曲班2011级的学生,主攻刀马旦,在《守护夕阳》里扮演养老院护士王雪。从同台演戏到老艺术家那里,她学到了很多,就连怎么克服紧张这种“小菜”,都有人教,“我们班有16个同学上戏,刚演出时特别紧张,下面黑压压的观众,老师们就告诉我,你就当台下的人是大白菜,就不紧张了。”

《守护夕阳》第一女主角张瑛的人物原型是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创新人物、201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太原精神病医院老年科主任李丽珠。61岁的吴爱卿,演起张瑛来形神兼备。吴爱卿从事艺术事业四十多年,在家里她是老大,老父亲90岁了,“李丽珠的事迹感动了我,我去她的医院看过她工作,我们聊过,她为老人挖屎擦尿,真是无微不至。我很高兴地接了这个角色。”

一份孝顺父母的作业

《守护夕阳》的导演韩剑英,是我国著名戏剧导演,导演的剧目曾荣获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文华奖和“五个一工程”奖。本届戏剧节上,他奔忙于几台剧目之间。

对于自己一手“养大”的《守护夕阳》,他从感性和理性上皆有认识。“本届戏剧节上,很多戏的题材很大、很厚重,而《守护夕阳》这种现实题材的老人戏很难把握,编剧们选了个好的讲述方式,从文本上就很轻松,引导社会关注养老问题。”韩建英说,当初接作品时就把它当做孝敬父母的作业,“父母都是搞戏剧的,也老了,导这部戏就当孝敬他们的。老演员演老角色,他们把对艺术的理解和追求都表现出来了。”

韩剑英做戏剧二十多年,“这么纯粹的老年戏,我印象里只有这么一部。今年戏剧节不评奖,凡是来参演的剧目都是精品。《守护夕阳》比绿茶还要淡,回味持久。”

演出时,别人都是坐在座位上,只有王小东是站剧场入口的门边看的。大家开玩笑说,《守护夕阳》是他的真爱,都走到中国戏剧节这个舞台了,他依然紧张着。王小东是该剧编剧之一、太原市文化艺术学校书记,这是市艺校的第二部戏来苏州了,“十年前,我们学校创排的儿童剧《褐马鸡与少年》来苏州参加全国优秀儿童剧精品剧目展演,拿了三等奖。十年后,我们又带着《守护夕阳》来苏州,这次是一帮老人。人可以退休,艺术永远不会退休。”

出人出戏是市艺校的传统,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郭凤英、张宝魁、张美琴、花艳君等曾先后任教,田桂兰、高翠英、郭彩萍、谢涛、苗洁等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从这里走出,王小东说,“以戏带功,老艺术家言传身教,生动地给孩子们上了一课。”本报特派记者辛华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