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还是我们这六、七个老友,驱车200多华里,去“历史上的‘后赵’石勒王故里”(台口楹联是这样写的)——和顺县李阳镇上石勒村看山西省晋剧院一团的戏。

我等兴冲冲地赶到戏场,却不料被那个环境所浇了一瓢冷水。一片长了杂草的困地上搭了一个不大宽绰的帆布舞台,台口不大,两条字幕显示器竟离丈余 ,台面朝西且无“搭盖”,太阳一照台上的人根本无法演戏,这简直像农村草台班私人剧团混饭吃的地方,哪里是省一级团体作场之所,我不禁感叹!同行的几位老友说;“哎。咱是来看戏的……”头通打过,我们几个找了个地方坐定,稀稀拉拉没有几个观众,而且一听口音大部分是阳泉平定去的,邻坐的是阳泉二中退休的音乐老师,他说他是昨天来的住在一个小旅店,今天接着看,并且告诉我说,这地方真真来看戏的不多,妇女们说话吵得你不能听戏。说着台上“二通”打完。开戏了,帽子戏《斩子.交印》,进入两个须生对唱的红火阶段,不曾想村里来了一家发丧的,许是有钱那大炮足足放了半个多钟头,把个好戏给毁尽!我简直忍不住有点生气!接下来开的本戏是《富贵图》,这戏好啊!曲润海编剧,刘和仁音乐,张芙蓉主演。那个音乐老师几次被音乐陶醉的举着照相机忘记按下快门。我一个是惦记着“烤火”,一个是惦记着那一截以“来”字为韵脚的干板“乱弹”。哎,谁知道“烤火”将就看完,贵图.烤火》说:“这是什么戏,瞎耗时间哩!”到“相认”那一场时,人家出殡的回来了,对台上的戏不管不顾,按自己的乡俗队伍停下来震耳欲聋的鞭炮又是一顿好放!把好好的一本戏打了个七零八落。散了戏我们几个出于好奇到那村里看了看,才知道为什么没有多少看戏的!原来这地方是一个2000多年的古村,破旧得比盂县大汖不差上下。年轻人打工走了,学生考出去了,就留下老人妇女守着这条山沟。怪不得看戏的人少,懂戏的少之又少!唱这戏打出的横幅是“省财政厅、文化厅送戏下乡活动”字样。哦,可不是大山的喜事嘛!据说活了40岁的人是头一次看专业剧团的戏。难怪他们聚到一起的反反复复就一句话“稀罕煞啦!”也有的人看《富贵图.烤火》时说这是什么戏尽是瞎耗时间了”。

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这些慕名前来的人还是使劲地往戏里钻,生怕错过一词半句。

晋剧院的戏真好!那演员阵容,那乐队水平,那现代设备,一切一切当山西省之“王者”而无愧:王铁梅的“唱”响遏行云,张芙蓉的“做”文静工细;”倪俊”风流倜傥,“丫鬟”活泼可袭。一台演员手眼身法步基本功扎实,表演技法技巧运用娴熟工细,铁板铜琶奏清音声声悦耳,金革丝竹弹绝调丝丝入扣。如果说有遗憾,即是没有看上孙红丽的戏。再就是那样的戏台“可惜”了晋剧院戏。

当然,也不能全把 “不舒服”都推给“上石勒”。演员也有毛病,那个大名鼎鼎的“王宝钏”,也许是仗着自己“滚瓜烂熟”凭“轻车熟路”,一直游离在《算粮登殿》之外。偏离了“王宝钏”这个人物,一晚上,道白不管剧情,一直用了太快的语速;唱腔不顾人物内心所在,一律“甩高图亮”,既失却抑扬顿挫之控,也没有了轻重缓急之别;《富贵图》里的“倪母”,上得场来提溜一串鞭炮,毫无意义,即便是等待儿子高中的捷报也不是你大户人家的“安人”之所为,看上去未免有点图解之嫌,大凡是些许识戏的人都会感到滑稽,这是导演的问题!再就是那个扮演“倪俊”的女小生,扮相英俊,身段潇洒,做派雅人,唱念均可,人物塑造基本准确,剧情把握也较得当。欠缺之处在于“阴柔有余,阳刚不足”如果把身上的“阴柔之气”压一压,“阳刚秉性”提一提,岂不更加完美。

总而言之,我喜欢晋剧院!喜欢晋剧院的戏!如上赘絮完全是出于对了晋剧的珍惜,对晋剧院的钟爱,希望我们的山西省晋剧院百尺竿头再上一步!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学者哂正!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