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主演过新编历史剧《梳妆楼》中的萧太后,《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现代戏《天漠》中的韩红柳……一段段经典的唱腔,让晋剧表演艺术家李萍为观众所喜爱。
“戏比天大”, 是她一生的座右铭。从艺40年,李萍把对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 她是我市唯一的 “梅花奖” “文华奖” 双奖获得者, 是张家口戏曲艺术的领军人物。
立下不离舞台志
李萍出生于梨园之家。父亲是著名晋剧鼓师李敬德,母亲是小旦名家张桂英。 受家庭熏陶, 她从小就渴望自己也能登台演戏, 像父母一样一生不离舞台。
1976年,12岁的李萍怀着圆梦的期盼报考了张家口戏曲学校,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张家口青年晋剧团, 参加工作排演的第一出大戏是《秦香莲后传》。在这出戏中,李萍结合自己6年的艺校学习,通过老师、导演的指导,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塑造人物,什么叫以唱传情, 在声腔和表演上有了极大的提高, 为她以后在艺术道路上大放光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 李萍以 《秦香莲后传》剧目参加了张家口首届戏剧节,获得了表演一等奖。
从1995年起,李萍的晋剧表演走向了高峰。这一年,市文化局和剧团领导协商之后,决定排演 《梳妆楼》,进军河北省第四届戏剧节。 李萍担当剧中主要角色萧太后,为更好地演绎角色, 她阅读了大量书籍和资料, 一次次地和编剧、 导演探讨剧本、剖析人物。
功夫不负有人心。 在《梳妆楼》 表演中, 李萍把青衣的端庄与稳重、 刀马的英武与威猛、 小旦的活泼与纯真, 通过艺术程式手段,交错使用在人物三种身份与心态的转换中, 一个全新的萧太后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 表演大获成功, 得到了河北省评审小组专家的认可和好评。
同年10月6日,戏剧《梳妆楼》赴石家庄参加河北省第四届戏剧节优秀剧目调演,一举夺得剧目一等奖和15个单项一等奖,李萍获得表演一等奖。
彩萍馥郁映梅红
戏剧《梳妆楼》凯旋而归,新的喜事又接踵而至。河北省文化厅反复推敲之后,决定让《梳妆楼》晋京参加第七届“文华奖”的角逐。
1996年11月,《梳妆楼》剧目演职人员晋京演出,并载誉返张。人们开始满怀希望地期待着“文华奖”的揭晓。
1997年9月,第七届“文华奖”揭晓。《梳妆楼》获“文华新剧目奖”,李萍获全剧唯一的单项奖“文华表演奖”。
晋京角逐“文华奖”,李萍显示出的艺术实力,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省、市有关方面立即协商研究,很快做出决定:为李萍申报争夺第16届“梅花奖”。
按照“争梅”惯例,参评演员要演一出新编或改编的大戏,还要演一台传统折子戏。为李萍选的大戏自然是《梳妆楼》,折子戏则是《三娘教子》和《六月雪》的“哭街”和“法场”。
1998年12月10日,首都戏剧界专家即“梅花奖”评委一行近20人,来到张家口,审看李萍主演的《梳妆楼》和折子戏《三娘教子》《六月雪》。
演出结束后, 举行座谈会。专家们以高度的艺术责任心和苛刻的艺术眼光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两场演出,满台生辉。三个剧目,三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李萍把握准确,处理得当。塑造的三个形象,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李萍的演唱,嗓音甜美,韵味悠长,淋漓酣畅,卓尔不群。
1999年4月,一纸喜报传到张家口,李萍喜获第十六届“梅花奖”。
2012年,其导演的新编历史剧《毛毛匠》又荣获河北省第九届戏剧节剧目一等奖,同时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薪火相传梨园情
“德艺双馨”,是人们对李萍的评价。
作为 “双奖”获得者,李萍依然和同事们一起坚持参加每年两百多场的下乡演出。这些演出地点大多在偏远的小山村,条件异常简陋艰苦。夏酷暑、冬严寒,不管天气多么恶劣,李萍从没有耽误过一场演出,她说:“要说不苦那是假的,但每当看到台下父老乡亲如醉如痴的眼神,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一切的苦和累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2015年,李萍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的省级传承人。她为了晋剧弘扬传承下去做着不懈努力,将自己的艺术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教授给娃娃们。在娃娃们身上,她仿佛看到了当年自己的身影,他们一点点的进步,都让李萍欣喜若狂。用李萍的话说,自己别无所求,只愿能够帮助年轻的孩子们勇攀艺术高峰。
今年5月27日,魏丽丽、张文鑫、白雪静等老中青5位晋剧学员,正式拜李萍为师,这是她艺术生命的延续,更是张家口戏曲事业走向繁荣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获得种种荣誉,我只是觉得,个人的汗水和泪水没有白流,领导和老师的帮助与期望没有落空,如今收徒授艺,对一切关心我的人终于有了一个很好的交代。艺术已经成为了我的信仰,我将继续努力地追求艺术新境界,为张家口戏剧事业培养一批演艺新人,争取用更好的成绩回报生我养我的这一片热土。”李萍说。(记者郝莹玉)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