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忆,最忆丁果仙。
丁果仙13岁正式登台,首开晋剧坤角须生之先河。1936年,百代公司为其灌制唱片,冠以“晋剧须生大王”之名。
其后,坤角须生代有才人出。21世纪始,凭借《丁果仙》《范进中举》《傅山进京》《于成龙》等精品叫座之戏,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谢涛被人们誉为“晋剧第一女须生”——
4月7日,第27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最受关注的特殊贡献奖花开有主,我省晋剧表演艺术家谢涛喜捧大奖。该奖项迄今只有8位中外艺术家获得,谢涛是最年轻的一位,也是我省获此殊荣第一人。
评委会推荐理由摘录如下——
她认真继承传统,始终不忘创新;
她善于以现代眼光审视古老的晋剧传统,勇于博采众长;
她坚持原创,《范进中举》《傅山进京》《于成龙》等剧目,所饰人物生动鲜明、各有其貌,构成一道色彩斑斓的戏剧人物画廊;
她从艺三十多年来,始终视艺术为生命,不仅平均每年要为基层百姓演出300余场,同时还将晋剧带进了大都市,乃至呈现于国外的舞台。
她,为晋剧艺术作出了特殊贡献!
主角小传
谢涛,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国务院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中国上海二度“白玉兰戏剧主角奖”、法国巴黎中国戏曲节“最佳女演员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
【坚守晋剧文脉】
三伏天里三层衣
谢涛学戏,始于黄口,如今半百,仍不懈怠。
上世纪80年代,与谢涛在同一戏班的有70人,后来余者寥寥,而谢涛却谨记师言,一直坚守着晋剧文脉。
记者:看着身边的同学和同事纷纷转行跨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们的离去是否拂乱过你的心志?
谢涛:眼瞅着许多人离开曾经为之奋斗的舞台,也有人利用业余时间出去演唱挣钱,我心里十分难过。尽管有老师看了我的演出后,表示转行唱歌“一定能红”,但我从未有动摇之意。
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晋剧演员是自己的理想,所以虽然当时环境艰苦,待遇也不高,但是正如所有执着的戏曲人一样,我靠着努力和信仰坚持了下来。
记者: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生发出这么朴素的想法。在你成名后,似乎也不忘初心?
谢涛:我的表演能让许多人喜欢,源于在常年的基层演出中,与观众质朴情感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所以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下乡演出,每年有200多天是在农村土戏台上度过的。我告慰自己心灵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从十里八乡赶来看我表演的人演戏。
谢涛的同事告诉记者,谢涛演戏是绝对不会敷衍的。三伏天里,她往往要穿三层衣服,最里面是贴身衣物,中间一层是袄,袄里面垫着棉花,既防汗水湿透衣裳,又能架起女老生的身形,最外一层才是漂亮的戏服。所以,一场戏下来,简直就是“酣畅淋漓”。
在新编历史剧《于成龙》主创人员与媒体的见面会上,记者见到了谢涛。与以往演出只剃掉额前刘海不同,这次她剃成了光头。看着她盈盈泪光下闪过的微笑,由不得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创新晋剧表演】
敢把老戏唱通俗
谢涛爱戏,不囿戏种,广泛涉猎,集人所长。
除了研究各戏种与流派的特点,谢涛还专门到山西大学寻师学艺,掌握了科学的发声法。博采众长,为谢涛的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者:你常说“要不断地给自己出难题,和自己过不去,只有这样才能进步”。你是如何“为难”自己的?
谢涛:为让更多的人接受并喜爱晋剧,我力求唱得通俗些,讲究程式化的同时,也很注重相融性。比如我遵循晋剧的调门,但声腔表达尽量多样化,身法步型也打破了行当界限。
在唱腔伴奏上,我们既发挥了晋胡、二弦、三弦、梆子、马锣等乐器的特色,又增加了西洋管弦乐器,增强了晋剧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学习继承传统技艺是必须的,但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的艺术更为重要。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记者:自《丁果仙》后,你在20年间新创的13出戏里担纲主角,一出比一出经典,能具体说说这一现象吗?
谢涛: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现在想来,除了自身对舞台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对晋剧的深刻理解外,更重要的是遇上了文化大繁荣的好时代,遇上了好的团队。
演好一个角色,我认为最高的境界是悟戏悟人生,而一出好戏,既要接乡土地气,也要接都市之气。数百年来,晋剧的题材大多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之类的,脱不了传统的窠臼。而从《丁果仙》到《于成龙》,都是与时代紧密合拍的人文戏。也正因如此,恰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所需。
敢把老戏唱通俗。早些年,这常常被叱为离经叛道。但近年来,谢涛的表演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
著名戏剧艺术家郭汉城赞其“唱做双绝,堪称当今独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观看《傅山进京》后,赠诗曰:巾帼不让须眉志,晋乡晋韵晋涛侯;著名作家韩石山激动之余,连续寄信两封表达道:“看了您演出的《于成龙》,我今天一天都处在极度的亢奋之中。我不懂戏,但我是一个虔诚的艺术信徒,真正的艺术总能打动我的心灵。”
如果说,数百年来,乡愁让晋剧随着晋商走出了山西。那么,2000年后,是谢涛带着文化自信开启了晋剧欧洲之旅。2001年,谢涛率团远赴德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2007年,在巴黎中国戏曲节上,她为山西戏剧界捧回首个国际大奖;2008年,又让晋剧在俄罗斯的商演轰动一时——
【推广晋剧艺术】
绝活惊艳欧罗巴
谢涛唱戏,处处舞台,漂洋过海,同样精彩。
在谢涛看来,不是新生代的观众抛弃了传统戏曲艺术,而是我们推陈不力,出新不足。只有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
记者:《范进中举》是继丁果仙1936年让上海观众领略晋剧魅力之后,再让晋剧轰动上海滩的一个剧目,当时的你有何感想?
谢涛:2005年,我们带着新排剧目《范进中举》参加了第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一直是晋剧传播的福地。从2005年起至今,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12年间五进上海、四获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
通过上海国际艺术节这个平台,2007年11月,《范进中举》被推荐参加了在法国举行的中国戏曲节,不仅帮助晋剧人了解了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也让晋剧艺术能够与世界先进文化艺术接轨前行。
记者: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你觉得晋剧是以何种魅力打动了外国人?
谢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国内的乡村百姓们对名角偏爱有加,喜欢音乐的人对声腔有着浓厚兴趣,大学学子们则注目于戏词。
我曾问法国观众是否看得懂晋剧,他们告诉我,就如同看不懂意大利歌剧一样,但是能理解。欧洲人看晋剧,是对中国艺术的一种敬仰,他们往往盛装到场,非常安静地听戏,很绅士地鼓掌。
在俄罗斯期间,9部折子戏频频登场亮相,喷火、珠子功、翎子功、髯口功等晋剧的绝技绝活,让俄罗斯观众叹为观止。
让晋剧妙不可言,是每位晋剧人的理想和愿望。谢涛谦虚地对记者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戏曲演员,也是一个幸运的戏曲演员代表,能获得许多奖,是社会对我的鼓励,更是对晋剧的认可和褒奖。”
多年来,谢涛深深地感到,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晋剧人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而这也恰恰是晋剧能得到国内外观众认可的原因所在。
图为谢涛生活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