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鲜”本名商文斌,乳名福义子。原籍山西省阳泉市小阳泉人(原属阳泉市郊区义井镇)。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终年七十一岁。
商文斌家道贫寒,兄弟五人,本人排行第五,童时“过继”给同族孤老为子。养母双目失明。因他生性活泼,爱好文艺,自幼入“小猴儿班”学艺。专攻小旦,出科后养母过世,他经常去外地搭班,一次在张家口演出时,被北京“瑞胜和梆子班”班主张三看中将其收为“入室”弟子,(后招赘为婿)以徒弟身份参加演出。当时梆子名旦侯俊山、梁忠、吴永顺等亦献艺于该班,在梆子名伶的指导下他刻苦钻研小旦表演艺术,并打破行当界限苦练刀马武功和架子功,兼学青衣端庄稳重的表演和唱功。终使自己成为集小旦刀马青衣技艺于一身的多面手,到二十多岁时以梆子花旦成名于京都。
商文斌体态魁悟丰满,面容排场富态,扮相荣容华贵中透着俏丽,《优伶小传》一文中说“他貌极肥胖,但化出妆来仪表非常大方,尤适于装饰于旗族妇女。他的嗓音轻盈流利, 在轻盈流利中别有婉艳动人之处”。(见河北戏曲资料汇编第十三集26、27页)《都门纪略》中一自称“门外汉”的人讲:在光绪末年,秦腔势力已定,雄伏一切。当时皮黄(京剧)班中尽属知名人,而秦腔名角足以与之分庭抗礼,声名最高的有侯俊山、郭宝成、想九霄、五月鲜……等。
清.光绪四年艺人先后去天津“上仙园”及上海石门路“天仙茶园”演出亦颇受津沪两地观众欢迎。
清.宣统三年(1911),四维不张京组建“太平和班”为梆子皮黄同台演出的班子,亦称“两下锅”或“风搅雪”,阵容很强。皮黄演员有:张毓廷(一名很有成就的谭派老生)、王汇川(武生艺名八岁红)、郭厚斋、金秀山(均为铜锤花脸)、黄三(架子花)、李锁儿(小花脸);梆子花脸“赵黑灯”旦角有“五月鲜”“还阳草”(杨韵谱语,见河北戏曲资料第十三集53-56页)
五月鲜一生追求不止,锲而不舍,演出了不少精彩剧目,最拿手的有:《九件衣》《杀子报》《白蛇传》《日月图》《梵王宫》《汴梁图》《富贵图》《凤台关》《百花公主》《辛安驿》《三疑计》《双合印》《玉棋子》《芦花》《杀宫》等。总之其能戏甚多,文武昆乱不挡。表演极其炽烈火爆,且温文尔雅,身段潇洒大方。武功尤为精绝,最擅演一路做工动弹戏。
他演《九件衣》扮姜巧云,闹公堂时义愤激烈,声色俱厉,最后将利刃“抹入”自己的喉咙时,刀光闪闪,血彩四溅,宛如真的一般,观众无不叫绝。他演《双合印》扮演丫环秀春救董洪有一段夜间行路的戏,为了真实地体现妇女仓惶赶路的步伐神态,除了日间观察,还让自己的妻子赤脚在地上行走,他跟在后边亦步亦趋反复练习,果然得起要领,演出时艺惊四座,叹为绝技。
商文斌不但艺业精湛,艺德好,待人厚道。“东四处”的艺人进京多投“五月鲜”,他对家乡来投之人,不论长幼均以礼相待,量材使用。回家无路费者,他自掏腰包相助。凡与其共过事的人无不赞其“人缘好,艺德好,好侍候”,“文武场出了问题商老板总是极力掩饰,从不厉色,后场反安慰”。商文斌重义轻利,人看得重,钱看得轻同行中无不信赖,一片赞扬之声。
民国十四年(1925)商文斌载誉归来,决心为家乡人民奉献技艺,再次改唱晋剧,于是他用自己的积蓄买了戏箱,从太原、榆次约了名角组班演出,如:洒金红、十三红、十四红等曾在“五月鲜”的班中唱过戏。鼓师“八蛮”亦在班子中掌过鼓。因此,人们都愿意了“五月鲜”班的戏。商先生总是有求必应,遇有穷村,他就少收戏资。“五月鲜”从不亏待艺人,收入不足部分宁愿自己掏腰包。据小阳泉村的老人们说,为了唱戏他把自己的宅子,土地都卖了。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阳泉,艺人备受欺凌,无法正常演出,商先生无奈解散了戏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商文斌返回北京,次年即病逝。
其子商广元,京剧鼓师(传说在上海京剧三团工作),孙商继武,著名晋剧琴师。(林下笠翁)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