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不是颠覆 传承,不是苦撑 回归,不是守规

晋剧未来“有戏”吗且听山西戏曲界人士道来


剧中烧酒坊开炉一场戏和影视剧场面有诸多不同


余占鳌带领着兄弟们杀鬼子,体现了晋剧武行的魅力。

中国戏曲在世界艺术文化中占据显赫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上,山西当然举足轻重。在中国戏曲中,晋剧自然也是无比重要的一部分。
晋剧,如此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曾涌现出丁果仙等公认的艺术大家,还有《打金枝》这样的传世名剧。然而在科技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晋剧不为年轻人熟知并渐有发散之势,观众群愈来愈老龄化。一些晋剧票友忧心忡忡,是戏曲已经走到尽头了,不再符合时代的需要了吗?

  丰富晋剧表演形式让年轻人也爱看

文化之变是历史变迁的一部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固有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彼此交锋与交融,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线。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于传统晋剧带来了强烈冲击,但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在变化的时代审美中,如何发现晋剧的传统之美,既是发展、创新的基础,也是保护、传承的必要条件,更是挖掘晋剧非遗,造福当代社会的前提。
国家一级导演、执导晋剧《红高粱》的石玉昆先生一再强调,把妇孺皆知的世界名著兼影视经典改编成现代晋剧,是丰富晋剧的剧目和表演形式,绝非颠覆晋剧的传统味道,“《红高粱》的器乐、唱腔还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元素,演绎着当代的抗战题材,但艺术表现的主体、核心、宗旨都是最晋剧的。”石玉昆先生认为,运用现代声光电的舞台艺术,讲述世界名著的故事,反映一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是《红高粱》对晋剧艺术的新突破和新尝试,而不是传统艺术的变异。
新时代,当变则变。改变的是具体的剧目内容、舞台效果、视觉元素,晋剧的内涵核心不会改变,石玉昆先生相信票友是会理解和欣赏这些改变的。目前戏曲的主体观众普遍在50岁以上,都看过样板戏,对现代题材不陌生,对传统戏曲唱现代戏有着时代认同感,不会在心态上排斥抗拒。
未来晋剧的生存发展,最后还是要落脚到年轻人身上,吸引90后、00后来看晋剧,是当务之急。年轻观众将来也会长大成人,当他们成为成熟的社会主体时,晋剧大旗自然就会有人扛有人传。“年轻人接受认可晋剧,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一是开始觉得好听、好看、有意思,接下来是能看懂、听懂,最后能瞧出亮点、缺点,可以看门道了。到了那时,年轻观众就成了票友。”
晋剧还有在年轻人中普及的先天优势,是山西话比较好懂,就算不像京剧那样“普通话”,至少在全国各剧种中还是能“声声入耳”的。不像南方语言那样地域性太强,北方人根本听不懂。如果晋剧剧目和世界名著挂起钩,也许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度会更大,效果更好。

  有传承才有发展开办教学开枝散叶

近来,晋剧慢慢打上“学院派”的标识,绝对是大好事。
中国戏曲学院开设晋剧本科班,这件事对晋剧界可说是意义深远。虽说中国戏曲学院开设了很多剧种班,但是能进入这个中国戏曲最高学府的地方剧种,晋剧可以说是第一个。
几个月后,太原市艺术学校要在新学年招新生。可对于一个以曲艺为主要教研任务的艺术学校来说,生源少、招生难,这个尴尬现状已经维持好几年了。艺校的老师们只能“上山下乡”,去一些贫困偏远地区招生,足迹甚至跨出了山西境内,希望能为晋剧招来几个好苗子。戏曲遇冷,这已是老生常谈。值得庆幸的是,市艺校将开设“非遗班”,学费全免,聘请省城的老艺人、晋剧专家授课,让孩子们充分学到老艺人的精髓,为将来进入市场做准备,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戏曲的传承努把劲儿。
戏剧界要从教育入手,把民族文化纳入基础教育范畴,培养孩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直接关系到民族文化是否后继有人、能不能传承下去。要注重艺术人才的培养、文化设施的建设。加大戏曲艺术后备人才的培养是戏曲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戏曲是一个投入大,成才率低的特殊行业。招生以低收费甚至不收费的方式,吸引生源,择优培养,提高生源的数量和质量,以达到发展和提高戏曲艺术质量的目的。
山西晋剧院院长白尚杰向记者表示,晋剧院这些年一直在做传承非遗项目,加大晋剧影响力的事情,推出了像《傅山进京》这样的精品,让晋剧在全国范围内脍炙人口。另一方面晋剧院在下大力气培养新人,让新鲜力量尽快顶上来。
艺术单位锻炼新人,院校培养未来人才,不断扩大晋剧表演的一线阵容,未来有年轻人能顺利顶上来,晋剧才会持续发展,不至于人才断档。
关于晋剧的基础,还有一点不可不提——省外晋剧。这几年山西周边地区的戏曲团体都在保护晋剧,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和河北石家庄的井陉县,晋剧演出市场很火爆,有地缘文化的亲近性,更是演出市场的现实体现。
晋剧,不是山西人的一家之戏,传承、保护也不只是山西的事,是可让晋、蒙、陕、冀四省区戏曲界共同下的一盘大棋。

  边创新边回归市场有希望

山西省戏剧家协会的一位研究者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晋剧正处于困难时期。上世纪80年代普查时,山西尚有56个剧种拥有正规剧团、专业演员,但目前只剩下十来个剧种了。这当然是市场的选择,没人应该被指责。晋剧最核心的东西,说到底是“戏”,真正的好戏,一定有市场,有票房。
以晋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其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有赖于健全的文艺体制和戏曲生态的建立,有赖于在保留现代化进程中积累的成绩上,同时还要充分尊重戏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惟其如此,古老的戏曲文化才能够在变迁的时代风尚中获得新生。在当代,晋剧等剧目回归民间可以成为戏曲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回归民间绝不是抛弃戏曲与官方的联系,而是在此基础之外,努力营建戏曲与当代生活、与当代社会阶层审美相互交融的文化生态。在戏曲现代化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现代题材和思想内容的选择,在充分探索成熟的艺术经典的同时,密切关注戏曲艺术应该具有的多元风格和历史积累;积极寻求多渠道的营销途径,处理好精品创作与市场喜好的协调;在充分尊重民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把戏曲服务的对象具体化、细腻化。
市场化之于传统戏曲的重要性,是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发展的必要条件,戏曲的市场化道路不是片面地将演员和剧团抛向市场,任其生灭,而是在充分尊重戏曲的本质特征与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明确戏曲发生、发展的基础和生态,使其进入艺术的良性发展,合理保护,增加活力,长足发展。
在当代,回归民间可能正成为戏曲市场化的重要选择和方向之一。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今天,在传统文化越来越焕发活力的今天,晋剧作为代表戏曲,更应该在国家保护传统遗产、发展文艺事业的有利环境中,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充分探索戏曲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在大力创新的同时,充分协调戏曲古典性与现代性、层次性的结合,积极寻求戏曲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在戏曲保护和创新中走出更为多样化的道路。

本报记者 刘巍
25-32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 钟清摄影

  结语

晋剧是有生命的,没有消亡,但仍需要继续成长,需要与时代同行。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道理。我们不能再沉迷于上世纪上半叶戏曲曾经出现的繁华,对比现在的相对冷清,希望过去的影像再投射回来,照亮现在的格局,钟情于过去繁荣时期的声腔技巧,流派程式,奉之为模式,顶礼膜拜。我们必须重视戏曲的时代精神,重视戏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创新。这不仅是一个艺术趣味的问题,更是一个民族文化承续、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放眼今天的艺术界,其实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引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光是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有许多作品引用了戏曲音乐元素,形成一股流行音乐界以至时尚界的“中国风”。由此可见,戏曲还在散发着它无穷的独特魅力。只要我们敢于创新改良,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晋剧等戏曲又能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必需品,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在历史的河流中继续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