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至19日,由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打造的红色题材大型现代晋剧 《上马街》在太原工人文化宫上演。《上马街》是我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及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献礼作品,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主办,是市实验晋剧院继 《傅山进京》、《范进中举》之后打造的又一部力作。7月16日晚,记者观看完彩排之后,采访了该剧的主创。
故事
似一部扣人心弦的“谍战大片”
《上马街》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太原解放前夕,上马街四合院里生活着一群底层民众,他们勤劳善良,在特警处突然抓捕地下党员的关键时刻,大院住户、地下党员徐光明将一份重要情报交给了修车师傅车伍儿。特警处为得到情报,断粮断水,逼迫威胁。这群百姓在危难困境中,没有出卖良知和良心,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完成了一项事关太原解放大局的特殊使命。
该剧情节跌宕,环环相扣,观众不时为不断涌现的高潮而爆发出阵阵掌声。看完演出,许多观众大呼过瘾,戏迷许师傅称:“这绝不亚于一部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谍战大片!”
演员
汇集5个“国家一级”、9朵“杏花”
晋剧《上马街》可谓是“重磅打造”,集结了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的“精锐部队”,其中共有5位国家一级演员、9位“杏花奖”获得者。
牛建伟,中国戏剧“金三角”调演表演奖获得者;梁美玲,中国戏曲“红梅奖”金奖及“白玉兰奖”获得者;王波,中国艺术节表演奖获得者……一台戏中,星光熠熠,几乎上场的每一位演员,都是“角儿”,每个人都是一台戏。此番,“二度梅”获得者谢涛没有担纲领衔,她甘做绿叶,只出演了一名配角。但该剧如表演前辈所言:“只有大演员,没有小角色”,打破了戏剧“一人一事”贯穿始末的情节格局,剧中的11位主要演员戏份相当,“多人多事”的线索设置增加了戏剧冲突,让每一幕都亮点频现。
《上马街》的故事发生在隆冬时节,而这部戏的排练却是在酷暑之时,大热天排大冷天的戏,演员们可没少受罪。演出前,有好几个演员都中暑了,有的甚至刚打完点滴就上台。舞台上,百余个大大小小的灯照射着,整个舞台就像个大火炉,而演员们却还穿着冬天的棉袄棉裤。但他们却没有一个叫苦的,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为了向党的生日献上一份厚礼,受什么样的苦都值。”
编导
唯有真实,才能打动观众
《上马街》由编剧赵爱斌、导演雷守正再度联手,倾力打造。他们是市实验晋剧院的老朋友,堪称市实验晋剧院的“御用编导”,从最初的《丁果仙》到《范进中举》,再到如今的《上马街》,近十次的合作,让双方都感到共同创作一台戏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编剧赵爱斌在16日晚彩排演出结束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剧在风格上以写实为基调,凸显地方特色。以老太原的旧地名、人物、事件、语言为主要戏剧元素,力图用浓郁的民情、民俗勾勒出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底层民众的精神风貌,展现他们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的美德。而导演雷守正则更为强调“真实”的重要性,他说:“唯有真实,才能打动观众;也唯有真实、可信,才能更加感人。”他介绍道,排这部戏难度很大,与以往的传统戏有很大的不同,程式上的东西少了些,而是力求真实。他认为,这部剧的内容大于形式,在舞台的整体呈现上,结合当代观众的观赏趣味,在叙述节奏和程式运用上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为的就是——— 追求真实。
亮点
诸多太原元素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太原解放在中华民族解放史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而该剧就取材于太原解放前发生在太原的一个真实故事———打入敌人内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把情报放在自行车内带里传递出去。曾获金鸡奖的文献纪录电影《决战太原》中就有这个素材。
“上马街”、“海子边”、“鼓楼街”等耳熟能详的地名;“光眉俊眼”、“切塌”、“假眉三道”等熟悉的太原方言;四合院里的修车师傅、接生婆、卖烧土的;立在院边的平车、扫帚,院中的大树、修车摊……发生在身边的事,生活在身边的人,浓郁的民情民俗,让每一个太原观众备感亲切。
出品
3个月创作出一部大戏
太原市实验晋剧院近年来几乎是一年一台大戏,《范进中举》、《傅山进京》等剧,在全省、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向建党90周年献礼,他们一直在琢磨排一台有意义、有意思的现代戏。但是,题材的选择却让他们动了很长时间的脑筋。徐向前、太原最后一名步班邮递员王秋收……最终,他们将思路定格在“太原解放”这个点上。
题材定下来之后,编剧就进入构思、准备资料阶段。从创作到演出,只有短短3个月的时间,而排练时间则更为紧张,只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而且还是在不中断正常演出的情况下。这段时间,演员们常常是连轴转,下乡演出回来已是深夜,而第二天一早就进入《上马街》的排练。
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院长陶臣表示,此轮演出之后,将广泛听取专家意见,精雕细琢,力争把该剧打造成精品,作为剧团的保留剧目长期演出,使之走得更远。
﹃二度梅﹄获得者谢涛在剧中虽只饰演一名配角?但一出场?依然﹃星范儿﹄十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