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太谷日报
太谷名人—晋剧艺术家王正魁

1986年深秋的一天,一封加急电报送到了武家堡生产大队办公室:
著名晋剧艺术家王正魁先生不幸因病在大同逝世,享年七十六岁,谨邀速派人来我院参加老先生的追悼活动。大同晋剧院
王正魁的家乡———武家堡的村干部立即组织人员赶赴大同。

王正魁(1910-1986),艺名“京二黑”,家乡人称其为“一滑出”,太谷武家堡村人,父母早亡,幼时和姐姐相依为命,后因姐姐出嫁南六门村乔家,孤苦伶仃的小正魁生活更无着落,迫于无奈,十二岁时和本村小伙伴闫富贵一起跑到清徐孟封村小生“泰斗三儿生”承办的娃娃班“小荣梨园”演打戏。少年王正魁练功很能吃苦,起五更,睡半夜,顶烈日,冒严寒。因其身材壮实,面阔耳大,豹头环眼,师傅们让他学花脸。由于不识字,戏句只能靠师傅口传,但小正魁记性悟性都很好,一记即牢。在名师“斜眼黑”等人的指点下,进步很快,而和他一起出来演打戏的同村伙伴闫富贵却学无所长。在一次娃娃班拜师演出时,王正魁第一次登台,他身着戏装,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博得观众喝彩,师傅们很是高兴。同伴闫富贵在演出时扮演老虎,一出仓门向前一扑,因没把握好尺度,用力过猛,一下就扑到台下,引得观众哄堂大笑,只见老虎就地一滚,站起身来说道:“老虎不吃回头食!”继而跑回下处,脱下戏装,拜别师傅和伙伴,返回故里。他的故事成为乡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出徒后,王正魁搭太谷锦霓园、万福园演出谋生,二十多岁走出山西,辗转绥、包、京、张一带,又求教于北路花脸名家张玉玺、彦章黑等人,并在做派、唱腔等方面吸收了不少京剧、梆子的味道,另成一派独特的演唱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晋剧事业,为观众塑造了更多栩栩如生、真实感人、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由于久居大同,在雁北、京、包、张一带享有盛名。
抗美援朝期间,王正魁曾参加祖国慰问团,赴朝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演出。

1955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晋剧《打金枝》,王正魁等十三位晋剧花脸名家赴长影参加角色竞选。经过三个月的学习、试拍,由于王正魁底功坚实,扮相魁伟,风度十足,唱腔宽厚洪亮,道白更具韵味,因而一枝独秀,脱颖而出,竞选成功,在剧中扮演郭子仪,和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等一起成功拍摄了晋剧电影《打金枝》,成为晋剧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永留于世,王正魁也更是名扬三晋。

王正魁从小没读过书,但心中却装着几十部完整晋剧剧目,如《打金枝》《明公断》《乾坤带》《取洛阳》《打渔杀家》等,其中演《打渔杀家》更是唱做兼优,神形皆备,出色刻画了肖恩老当益壮,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在观众中留有深远影响。

由于长期担任剧团领导,“文革”中被打成戏霸,深受凌辱,下放建筑工地当小工搬砖、和泥,后得以平反。

工作之余,王正魁精心绘制晋剧脸谱一百零八幅,晚年无偿献给国家,为晋剧事业留下了宝贵遗产。

王正魁出生贫苦人家,一生生活俭朴,晚年生病住院期间,坚持不用国家的东西,自带被褥和洗漱用具,直至逝世。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老一代晋剧艺术家的写照,让我们永远记住他,永远怀念他———太谷名人,著名晋剧艺术家王正魁先生。

晋剧艺术家王正魁

<embed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src="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d1307e4samd&auto=0"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quality="high" allowfullscreen="true"></embed>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