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晋剧的优秀表演艺术家联袂来京,予昼夜观摩,如痴如醉。最心折者为三儿生、狮子黑、彦章黑、毛毛旦、李子健、筱桂桃、十四红、盖天红,果子红、自来丑,尤以三儿生印像最深。三儿生原名孟珍卿,时已逾不惑,清癯其外,隽雅其中。演《土祖庙》之郑兴郎,贫困潦倒于荒村野寺,耐酷寒抄写经卷,表演呵手舒冻,踏足驱寒的瑟缩形象,使观众遍体生凉,顿忘置身于炎夏。及至庙祝嗟来就食,口角掀动如垂饥涎,抱肩急趋,步法如鹑。此时上负珠宝小袱的中军李智,李智问卜于土祖庙中。饰李智者为十四红,其解背袱、摇签筒、下海灯、辨签谶、现喜色种种做表,亦精细温雅。最精彩处是李智得上上签而惊喜,忘掉背袱,驰马而下。郑兴郎恰于此时上场,触袱拾起,知为珠宝,初以为苍天厚赐,可纾贫困;继又念失者焦急,或寻短见。秘而藏之与候而还之的思想斗争的大段独白,三儿生念得有层次、有感情、有节奏。最后屏绝侥幸之私,坐候失者复来。李智匆匆反上,焦躁地四下寻觅。三儿生以短促的念白,与十四红问答袱中所有,两人愈念愈紧,神色瞬息万变。在证实无误之倾,李智突然拔出佩刀,反握兴郎衣领,横刀项下逼问:“可是你拾得此袱?”兴郎出于意外,期期艾艾,徐述坐待还赵之意。李智之刀,随着郑兴郎的念白愈逼愈近,直至真相大白,刀离颈而兴郎痴矣!此处表演,描写人物之反常心理,叹为观止。李智失袱而复得,趋前感谢,兴郎快步闪躲,表现惊后余波,如名画复题名诗,更增神韵。此剧,予曾排于全部《琥珀珠》中,李玉茹、王金璐、储金鹏数数演出。解放后,金鹏与李宝櫆单演此折,易名《拾金不昧》,颇获好评。今日视之,似仍有歌颂精神文明之义。

三儿生演《双巧配》之冯欢,亦有绝技。冯欢即列国中无车弹铗、焚券市义的孟尝食客。剧演冯欢未发迹时,穷途剜菜自愤命舛,以剜菜刀刻诗于树以明志。三儿生反腕劲刻,边刻边念,表现饥寒无力、壮志难酬的心情,真是“入木三分”。解放后,我看到日本歌舞伎演出的《口吃的持平》,描写穷途画师刻画于石的表演,与三儿生异曲同工。可见艺术不分畛域,异地异时,并现绝技。更有妙者,冯欢陌遇女扮男装之女侠,以大段唱工,倾述身世,在唱中偷觑对方,自感寒蹇,时而整巾提领,时而以襟蔽履,声容并茂,入神入理。女侠赠金后,三儿生略掭高方巾于顶,左手托金,右手指金,频画圆圈,两眉轩动,阔步挺腰,踌躇地走向下场门。忽而金落于地,反身寻觅,心慌意乱的做、表,制约于节奏而又逼肖于生活。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