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老太原,非遗进校园。12月16日傍晚时分,太原市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双百工程”——“中国晋剧·绝技绝活”专场演出在山西通宝育杰学校多功能厅亮相,拉近了350名初一学生与这一具有300多年历史的剧种之间的距离。
绝技绝活惊艳全场
“哇噢,太棒啦!”“好神奇啊!”“真是太牛了!”《钟馗嫁妹》《梳妆》《看兵书》《徐策跑城》《告庙》《小宴》《古城会》等9个折子戏选段,在晋剧表演艺术家们的精彩演绎中,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绝佳技艺,赢得台下小观众热烈的掌声与叫好声。表演期间,还穿插有互动问答环节,比如中国戏曲有几大行当等等,有同学答对了,即“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此项演出活动由太原市教育局、太原市文化局主办,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二团出演。晋剧,又名山西梆子,是中国传统戏曲,也是山西戏曲最大的剧种,集唱、念、做、打表演形式的综合艺术,于2006年5月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晋剧艺术传承至今,诞生了众多优秀艺术家,在其最为鼎盛时出现了“丁、牛、郭、冀”四大流派。1955年,由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主演的晋剧《打金枝》曾被搬上了银幕。
“有很多兄弟剧种来我们这儿学习晋剧的绝技绝活技巧呢,如帽翅功、翎子功、水袖功等等。”主持人王鹏向学生们介绍说,他本人是一名丑角演员,“大家知道丑角这个行当的来历吗?有几个版本,但我们最相信的是这个版本——唐玄宗非常喜欢唱戏,可大臣们不敢和他玩,令他十分苦恼,后来他就在玩唱戏的游戏时,在鼻子上画了个白色豆腐块,此后戏曲梨园界便将他尊为祖师爷,丑角在所有行当中随意性最强,在解放前演员们上台前,若丑角不动,别人是不能动笔上妆的”。说罢,他表演了一个诙谐幽默的晋剧绝活《顶灯》,即运用头皮使头顶的灯前后移动。
山西省杏花奖获得者武威在《看兵书》中饰演王彦章(中国五代时后梁名将),额头处画一只蛤蟆,看兵书思考之时,通过面部肌肉的控制,使大家看到蛤蟆的嘴巴和眼睛一张一合,仿佛在观众面前活灵活现地“跳动”起来。当天的压轴节目是《古城会》选段,武凌云老师扮演的关公勒马提刀,威武霸气,引得小观众们激动万分。事后,记者了解到,当天下午武凌云老师在太原成成中学演罢关公,又马不停蹄地带妆乘车,直奔山西通宝育杰学校。“虽然只有短短六七分钟,但孩子们要紧啊,而且还得更加认真呢!”他如是讲道。
小小少年初识晋剧
面对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该校周海平校长深情地说:“希望通过这场特别的艺术盛会,让晋剧文化在你们的心中扎根开花,成为年轻一代的骄傲,今后能很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你们要知道,戏曲艺术体现的是一种独特从容与淡定,它提醒人们需要停下自己的脚步,走进自己的心灵家园。慢文化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希望你们能享受这种慢文化,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并时常关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所有剧目,今后其海报也会张贴于咱们的校园内。你们若有时间,可以和爸爸、妈妈、老师一起去欣赏他们的表演,好不好啊?”
孩子们齐声应答“好!”耳边传来的回声亦无比响亮。
演出结束后,太原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建明告诉记者:“本场是今年第12场 晋剧进校园 活动,同时也是2016年的收官演出,明年将再做进一步调整,并融入其他非遗项目如面塑、剪纸等,融入太原本土文化元素比如傅山等历史名人,开展新一轮的晋剧进校园活动。”
“我现在似乎明白了晋剧的精妙之处,是一种精炼的、值得细细品味的慢文化。原先我只知晋剧的表演技巧多姿多态,且难度较大,如今才亲自观赏了一番。这些艺术家们之所以有台上的精彩表演,是因为在台下经过了一次次练习、一次次失败,流淌了一地的汗水和泪水,真是让人肃然起敬。这次观赏时间虽然不长,印象却极深,我永远会记得这一天的!”谈到此次“晋剧进校园”演出,山西通宝育杰学校初一164班周铭怡流露出激动与喜悦的神情,她说,虽不能看清演员们卸妆后的面容,但那层厚厚的戏妆掩盖不了他们的精神,“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了那么多的贡献,是值得我们欣赏和学习的。虽说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表演晋剧,但我们要对自己民族的古老文化有一定了解,做一名文化传承者,不要让古老的中国文化在我们眼前绝迹,从此找不见踪影”。
本报记者 李尚鸿 文/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