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纪念北方昆曲剧院建院45周年之际

去年5月18日,中国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中国各文化艺术门类中第一个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文化艺术项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和标志。今年是北昆建院45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总想做点事情,于是就产生了现在院庆庆典系列活动,不是为院庆而庆,不是赶热闹,而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未来的展望,更多的是使命感。此间,首先应该仔细地思考清楚中国昆剧的现状和前景,才能更好地为昆剧的发展做一些工作。
中国昆剧在艺术上和其他艺术文明一样是伟大的,成功的,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在自身继承、发展和生存上,中国昆剧的现状却是拮据的,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现实。
毋庸置疑,在中国昆剧成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同时,中国昆剧所面临着的是如何保护的巨大问题。现在的情况要比过去有着更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近年来,国家、政府及有关方面在政策、资金等上面对昆剧的支持力度都有很大的改善,各项政策正在逐步落实。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是中国昆剧在保护的基础上,也面临一个自身如何发展和保护的问题,没有自身的发展,就不可能有效地进行保护。为什么西方歌剧能响彻整个世界,而作为历史更悠久,文学、美学价值更大,有着一整套严谨规范体系的具有东方古典歌剧之称的中国昆剧却不行?为什么以人文主义独居文艺复兴之首的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被改编成包括影视在内的各种艺术样式连演400多年不衰,而浑身浸透着人文主义思想光辉的关汉卿、汤显祖等人的这些“金饭碗”式的戏剧作品却被我们忽视,显然,在这些方面,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再如,中国昆剧作为舞台艺术之一,它的生存和发展是和剧场有着紧密的关系,西方的舞台艺术一般都是和剧场紧密相连的,二者相互辉映,缺一不可。剧场也是艺术品,如意大利,罗马、威尼斯、拿波里、佛罗伦萨等都有与意大利歌剧相适应的剧场。剧场是西方戏剧、歌剧最重要的存在形式之一,如美国著名的“百老汇”,以上演戏剧举世闻名,在不足一公里的路段,竟坐落有39个属于百老汇的豪华剧场。在“百老汇”以外的“外百老汇”,1000个座位以下的剧场就更多了,我们常说的200座以下的小剧场,在美国称为“外外百老汇”或“黑匣子”剧场,其数量就更是数不胜数。这些“百老汇”“外百老汇”和“外外百老汇”剧场的存在,支撑着当今世界最发达、最活跃、最著名的戏剧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专供皇家上演戏剧的剧场,如紫禁城中的畅音阁和颐和园中的德和楼等,当年也都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但现在不开放了,很遗憾。
昆剧能不能创新,昆剧能不能市场化、产业化。
应该说,保持昆剧原生态形式是我们昆剧人责任的一部分。但是,中国昆剧不光是文学上的价值,文学上的价值早已固定在文字中了,任何人改变不了,无论是《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还是《元曲60种》等,无论是关、马、郑、白、王等人的作品,还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等,都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遗产。但中国昆剧不光是文学,更是戏剧,是舞台艺术,是表演艺术,是需要二度创作的艺术,这是戏剧的本体和戏剧的功能所决定的。
比如,西方对待莎士比亚作品就非常现实,叫莎士比亚戏剧,而这个莎士比亚戏剧早就品牌化和产业化了,既有原生态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更有面目全非的、经过今人观念诠释的《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你能说他不是莎士比亚的吗?
美国人把中国木兰从军的故事拿去做成了动画片《花木兰》,挣了几亿美元,虽然是美国式的花木兰,但客观上起到了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其实,在中国昆剧中,比花木兰优秀的故事比比皆是,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拿出来一部分,用来市场化、产业化呢?外国人已经在这样做了。
显然,昆剧,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也是任何艺术发展的规律。
这次中国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是中国昆剧产业化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是历史性的机遇。我们过去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此我们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力气,但成效不大。这次,已经不是光说说的问题了。中国昆剧是一个流动的艺术平台,它不像长城和紫禁城搬不走,它可以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去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花钱少,收效大,影响广。“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就是中国优秀文化进入世界的通行证。

(刘宇宸,《中国文化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