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纪念昆曲《十五贯》晋京50周年暨联合国授予昆曲“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5周年系列展演落幕之际
孟育建
清丽婉转,余音袅袅依旧;满堂生辉,万众翘首再现。今年5月18日是昆曲《十五贯》晋京50周年、人民日报社论《从“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谈起》发表50周年暨联合国授予昆曲“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5周年。为此,全国政协京昆室于5月16日至25日举行了由7省6市20个院团演出的昆剧、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楚剧、晋剧、河北梆子8个剧种的10场展演晚会。记者看到,每天不到6点,政协礼堂门口就排起了等待看戏的长队;古曲传情,伴随首都上万名“戏迷”度过了一个个难忘的夜晚。
《十五贯》50年后再晋京
1956年,由浙江昆剧团排演改编的传统剧《十五贯》晋京献演,广受赞誉。毛主席两次观看,周总理两次发表谈话,称昆剧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兰花”,《人民日报》以“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为题发表社论,各地昆剧院团随后纷纷成立,令当时气息衰微的昆曲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当时在剧中塑造“娄阿鼠”一角的王传淞也因技艺精湛而从此名扬天下。
5月17日晚,全国政协礼堂。在纪念昆曲《十五贯》晋京50周年“名家名段演唱会”上,王传淞之子、68岁的王世瑶子承父业,扮演娄阿鼠;50年前参加过晋京演出的张世铮担任周忱一角;他们上演的《十五贯·测字》选段,文辞典雅,曲调清俊,表演精湛,赢得了全场观众的满堂喝彩。
《十五贯》是根据传统名剧《双熊梦》改编的,讲述赌棍娄阿鼠因偷盗十五贯钱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无锡知县主观臆断尤的继女苏戍娟和路人熊友兰是凶手,后经苏州知府况钟的调查,将真凶娄阿鼠捉住。为使《十五贯》再度晋京演出成功,这次复排的艺术风格尽量保持了“原汁原味”。道具和布景都没有变化,只是演出时间从3个小时缩短到2个小时。团里“世、盛、秀、万”四代演员同台表演,以最佳的阵容展示最好的艺术风采:王传淞之子王世瑶子承父业,演娄阿鼠;50年前参加过晋京演出的张世铮担任周忱一角;周传瑛弟子陶伟明出演况钟,周传瑛之子周世琮担任复排导演。5月18日晚,《十五贯》的再度上演让许多50年前的老观众再次一饱眼福。
全国政协常委、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对记者说,当年他第一次观看《十五贯》时刚刚16岁,印象特别深刻。昆曲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对他以后重视基本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说,昆曲非常有生命力;年轻的一代必须有昆曲的底子。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昆剧团团长、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说,观《十五贯》读总理谈话,恍如昨日,“只要奋斗,就有出路;不奋斗,就无法生存。”总理的话发人深省。
为什么是《十五贯》,而非更有名的《牡丹亭》、《桃花扇》等戏剧来担当这救活昆曲剧种的重任呢?在5月19日为推动戏曲理论研究举办的由政协委员中的艺术家、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以及中国剧协的有关领导,全国昆曲院团、院校的代表和研究专家参加的座谈会上,50年前在经历晋京演出的浙江国风昆剧团成员、原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钱法成认为,1954年戏曲改革,1955年全国掀起“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提倡调查研究”的运动。昆曲《十五贯》两头都沾上边,戏里面的知府况钟重视调查研究,反对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切合当时的运动实际。而且这出戏经过改编后,去掉了一部分不重要的戏,变得非常紧凑,具有观赏性。所以才有《十五贯》惊艳京城的一幕。
《十五贯》饮誉北京之后,浙江省苏昆剧团、江苏省苏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江苏省昆剧院、湖南昆剧团相继成立。这些昆曲院团大力培养人才,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编导、音乐和表演艺术人才。他们既具备昆曲传统的深厚功底又富有创新意识,同时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已成为保护和振兴昆曲的中坚力量。各院团以饱满的热情,对传统剧目进行了大量的整理、改编、加工,使昆曲拥有像《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一批堪称精品的保留剧目;拥有像《游园》、《痴梦》、《琴挑》、《偷诗》、《断桥》、《思凡》、《挡马》等堪称典范的传统折子戏,使昆曲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可喜景象。
如果说,50年前《十五贯》担负起了救活昆曲的历史重任,那么,50年后昆曲又扮演起了振兴传统戏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角色”。
这次由7省6市20个院团演出的10场展演晚会,《双官诰》《白蛇传》、《西厢记》、《清风亭》、《窦娥冤》、《大豆名优》、《钟馗》等剧目堪称经典;昆剧、京剧、黄梅戏、豫剧、评剧、楚剧、晋剧、河北梆子8个剧种争奇斗艳;当红小生于魁智、73岁的老艺术家杜近芳、柔润婉约的李胜素……新老戏曲表演艺术家像银河中闪烁的星星一样光彩夺目,让首都的观众如醉如痴。
七弦和鸣闻天籁,幽兰吐芳沁人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博士认为,全国政协京昆室举行的这次展演是继50年前昆曲发展高潮之后的第二次黄金时期。
古韵今声幽兰竞芳
有着600余年历史的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是现今活跃于舞台上的最古老剧种之一,它的剧目丰富多彩,文字华丽典雅,曲调清俊婉转,舞姿细腻优美,武功技艺卓绝,表演情真意切,蕴涵诗的意蕴,画的风采,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经过了明中叶的发展高潮,到了解放前只有流落在浙江嘉兴地区一带的国风苏昆剧团,一息尚存。昆曲形成200年,辉煌200年,衰弱200年。在1956年《十五贯》晋京获得新生后,到上世纪初又陷入生存危机。在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这标志着昆曲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及其珍贵的民族戏曲文化价值得到了世界的公认,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
这虽然是个喜讯,但也恰恰表明了它濒临灭绝的事实。
“全国政协十分关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建设,对抢救和保护昆曲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使全场观众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情况。
为抢救昆曲艺术瑰宝,保护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底,全国政协京昆室组织政协委员到长沙、杭州等地,详细考察了昆剧院团的现行体制、人员编制、人才培养及经济社会效益情况,提出了“关于加快昆曲抢救和保护力度”的建议,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并给予重要批示。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还加大了抢救昆曲的宣传力度。如邀请政协委员、戏曲评论家撰写评论文章,通过媒体及时报道扶持昆曲艺术的进展情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经多方筹集资金,编辑出版了《中国昆曲精选剧目曲谱大成》。这套曲谱共收集了半个多世纪以来70部昆曲优秀精选剧目演出本、唱腔曲谱和配乐。
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的委员提案中第559、560、561号提案谈的是同一主题———昆曲艺术的保护和弘扬。写提案者,有浙江京昆艺术剧院名誉院长汪世瑜委员,有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委员,还有致公组的全体委员。
文化部和财政部认真采纳来自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制定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方案》,决定拨款5000万元,从2005年至2009年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用以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
那么,昆曲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呢?文化部艺术司振兴京昆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文化部将昆曲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艺术,制定了《文化部保护和振兴昆曲艺术10年规划》,江苏省制定了《江苏省保护、继承和振兴昆曲艺术工程实施方案》。苏州市颁发了《苏州市保护、继承、弘扬昆曲遗产工作10年规划纲要》,成立了“苏州市保护昆曲遗产工作指导委员会”,修改了《苏州市昆曲遗产保护办法》。
目前,全国的昆曲保护体系正日渐完善,在昆曲的发源地已拥有了苏州昆剧院、苏州昆剧传习所、中国昆曲研究中心、中国昆曲博物馆(一期)等一批昆曲传承、研究、保护机构;苏州建造了昆曲沁兰厅,精修了昆博古戏台、周庄昆曲戏台等一批演出场所,昆剧院在古镇周庄一天至少演三四场,全年无休;以苏州昆曲学校为昆曲“幼苗”培养基地;以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苏州虎丘曲会为昆剧艺术保护弘扬舞台;建设“昆曲之乡”,抢救推出了一批昆剧传统剧目,培养了一批昆曲传承、研究人才,并推动昆曲艺术走向了海外市场。
这位负责人说,总之,喜忧参半,喜的是昆曲越来越被世界所瞩目,忧的是列入“遗产”的代表作,大多处境艰难,濒临灭绝,现状多不乐观。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具有世界性的难题。
昆曲专家、苏州大学教授周秦介绍,目前,昆曲已经形成了以上海为人才中心、杭州为剧本中心、苏州为研究中心三大中心。
曾经参与昆曲“申遗”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管理中心主任王路对记者说,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昆曲的抢救与保护有一定改善。但饱经风霜的昆曲,要走出困境绝非一蹴而就。
今天谁在看昆曲
“高山流水寄琴意姹紫嫣红传曲情”。昆剧古韵幽远,被誉为“空谷幽兰”。可现在在不少人的眼中,昆剧曲调太慢,如催眠曲;唱词方言也太重,听不懂,因此敬而远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观看这10天演出的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也竟然有三分之一是青少年,有些中小学生是背着书包从学校直接到剧院的。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世济曾在政协大会上呼吁,要培养新时期的昆曲观众,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理解昆曲艺术价值、尊重昆曲艺术的风气,同时加强昆曲艺术对外交流工作,逐步加大昆曲艺术在全球文化中的影响。她还希望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增加昆曲艺术课程。
据中国戏曲学院的纽骠老师介绍,他们现在正在奉命编制中小学京剧教材,下一学期实验。下一步希望把昆曲教材也编出来。
对中国的青年学子来说,优雅精致的昆曲将不再只是文学课本中的描述,从2005年开始,它已走入校园,成为学子们校园文化生活的常客。
文化部艺术司戏剧处吕育忠介绍说,为扭转昆曲艺术的困境,文化部2004年5月起草了《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在今后5年内,中国将建立3至4个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争取新创10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剧目,并抢救15台濒危的传统剧目、200出优秀传统折子戏。同时,文化部还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昆曲人才和热爱昆曲艺术的观众,使昆曲艺术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从2005年起,浙江昆剧团等中国7家昆剧院团进入大学校园进行公益演出,每团每年的演出不少于20场。公益演出所需的经费,由中央与地方分担。目前浙江昆剧团已走进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除了《窦娥冤》《长生殿》等经典剧目串演这类传统交流方式外,还对昆曲的唱念做打等“当行本色”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与学子们一起探讨昆剧的文学剧本。
“只有年轻一代喜爱昆剧,昆剧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浙江省昆剧团团长林为林说:“同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日本规定小学生在学期间必须观看能剧,我们从前却没有建立这方面的制度。”
“一见钟情,首先要见面。对于绝大多数青年学子来说,他们并非对昆曲没有兴趣,而是缺少接触昆曲的机会。”全国政协京昆室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叶朗介绍说,去年,著名作家白先勇编导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到北京大学连演3场,2000多人的北京世纪大讲坛无一人退场。2004年岁末,昆曲名家在杭出演昆曲《长生殿》,其中20%的票以低价向大专院校学生推销,结果购票者踊跃。
传统经典总是会历久弥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说,昆曲得到政府的扶持很重要,但昆曲的根在民间,在青年。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何玉人认为,从文化心理方面分析,青年学子往往是带着图腾崇拜的文化情结来观看昆剧表演,并要求从中获得审美与思考的双重满足。因此,加强大学与昆剧院团的交流,将有助于昆曲艺术的繁荣,并朝着“精致化、经典化”的方向发展。
北京大学艺术学系的叶朗教授说,一个民族要在世界上立足,要有自身独特的文化。而从国际上看,保护和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已经成为各国名校的历史责任;从我国提倡的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来说,素质教育包括科学与人文的教育,人文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价值导向和精神指南,提高学生的品位和格调。而人文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教育,建立京昆古琴研究所,把《牡丹亭》和昆曲引进北大,就是为了这一目的。
昆曲,这朵戏曲百花园中的幽兰,其传承、保护和发展备受海内外关注。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邓宛霞女士对记者说,目前人文科学排名前10名的大学都开展了“中国遗产”的项目研究,许多外国研究者希望他们不仅能够欣赏,而且可以参与中国戏曲的创作过程,从这个角度挖掘、保护和推广普及;香港教统局也开设了“从京昆乐看中国文化”的课程。
近年来,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与苏州昆剧院联合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台湾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启德则投入近千万元巨资同苏州昆剧院合排了3本《长生殿》,这两出戏都力求保持昆曲的原汁原味,在台首演时在当地引起轰动,一票难求。
“当今世界上哪里也看不到今日中国舞台上那样生动地展现戏剧艺术缓慢进化过程中所留存下来的那些废除不了的遗迹。你会在那里看到种种历史上的遗形物都以完美的艺术形式保存并贯彻了下来,你会发现华丽的净角脸谱犹如面具,舞蹈具有传统的常规惯例的节奏,战斗场面出现杂技,几乎每出戏都有独白,伊丽莎白时代和前伊丽莎白时代舞台上那类象征性布景也由道具管理员安排得十分得当。”胡适先生曾在《梅兰芳和中国戏剧》一文中如此评价中国戏剧,道出了中国戏剧包括昆曲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摘自 《人民政协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