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报道:昆曲,亦称昆腔,解放前后又称昆剧。她发源于江苏昆山,自明代起发展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她曲调舒徐宛转,表演动作优美,舞蹈性特强,是历代戏曲音乐家、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湘剧、川剧、越剧、粤剧、闽剧等,都从昆剧艺术中汲取了滋养。因此,她可称为“百戏之祖”。
然而,自清代中期后,昆曲由于思想上和艺术上日益脱离群众而衰落。解放后,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昆曲进行艺术改革,整理改编了《十五贯》、《牡丹亭》等传统剧目,还编演了一些新戏,从而获得新的生命。近年来,昆剧界的编导和演员又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使昆剧又焕发了青春。可是,从总体上看,她与其它剧种相比,仍然处于不景气的状态。
近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宣布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昆曲被评审委员会一致通过,而且在首批19个项目中荣登榜首。这对我国昆剧界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鼓舞。 笔者认为,既然国际教科文组织已经评审并认定中国的昆曲是有杰出价值和技艺精湛的艺术瑰宝;作为昆曲的拥有者,我们不仅应该像保护国宝熊猫那样,高度地珍视并保护她,而且应该采取有力的措施扶植她。具体地说,首先应该投入足够的资金,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以推动其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其次,要有计划地培养昆剧的编、导、演人才,使她后继有人;再次,要使她在文艺舞台上不断亮相,并作广泛的宣传和介绍,以扩大其在国内以至国际上的影响。总之,有了“保护伞”这个外因,还得通过自身努力这个“内因”,才能使昆剧欣欣向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