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8月10日电(记者张银曙)在近一个世纪里,昆曲几次从极度衰微的绝境中死里逃生;但到今天,这一古老艺术的生命还是那样脆弱。文化部9日在杭州举行活动,纪念近80年来关乎昆曲艺术存亡继绝的两个悲情英雄群体的诞生:昆曲传习所成立和昆曲表演艺术大师周传瑛、王传淞诞辰;以期唤醒社会的悲情意识,振兴昆曲艺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昆曲已有600多年历史,原本只是江苏昆山一带的民间清曲小唱,后逐渐发展成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并以其完美典雅的音乐艺术和完整独特、自成体系的表演艺术,成为我国古典戏剧艺术成就的象征。昆曲对现当代中国大部分声腔剧种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被称为“百剧之祖、百戏之师”。今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而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因地方戏剧的兴起和社会性审美情趣的转变,昆曲在近一个世纪里几度陷入极度衰败、后继乏人的绝境中;80年前的一个科班和45年前的一出戏,便成了两个救昆曲于岌岌垂危的悲情英雄群。1921年,苏、沪两地文化界和实业界人士出资在苏州桃花坞创办了昆曲传习所,培养年轻专业演员,传承昆曲艺术。这所新型的学堂式科班虽然只办了一期,但其培养的50多名学员后来都成了传承昆曲艺术生命之火的一代艺术家。1956年,传习所学员、浙江国风苏昆剧团艺术家周传瑛和王传淞主演的昆曲《十五贯》,以其群众性、艺术性和思想性轰动整个文化界。《人民日报》就此发表社论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近20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抢救、保护昆曲的政策措施,但昆曲的振兴和发展仍然处在困境中。据介绍,目前全国有7个昆曲专业演出团体,全部演职人员和工作人员仅800人左右;而这些剧团全都面临着队伍人心涣散、经费严重不足、排演场的匮乏、优秀演员后继乏人、演出剧目日益减少等状况。几经劫难而又几经复生的昆曲艺术,在寥寥可数的演出场次、演出剧目和观众中还能重新焕发出绚丽的生命之光吗?在采访中,无论是老一辈昆曲艺术家还是文化界人士、昆曲爱好者都希望通过记者呼吁社会:振兴昆曲这一古老的戏剧艺术,更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