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在中国戏剧发展史上孕育出无数精彩纷呈的戏剧经典,被誉为“百戏之师”。2001年5月,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
然而,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昆剧同大多数传统戏剧一样,也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

“振兴昆曲艺术,从娃娃抓起”

为了弘扬昆曲艺术,昆曲发源地江苏省昆山市提出了"振兴昆曲艺术,从娃娃抓起"的口号。第一个“小昆班”是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学于1991年创办的。据该校校长周建新介绍,创办“小昆班”的初衷是在学生中开展昆曲启蒙教育,让昆曲这一戏剧“活化石”能够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为此,学校先后投入60多万元建造了254平方米的排练场和200平方米的小舞台。“小昆班”带队老师张在善告诉记者,“小昆班”演员的平均年龄在10岁左右,一般从进校二年级开始选拔,选上后一直学到六年级。10年来,200多名昆曲新苗从这里走出。

“小昆班”绽放“戏剧之花”

在“小昆班”成长的10多年里,有两件事让师生们终身难忘。
1992年4月,“昆剧传习所成立70周年纪念会”在昆山召开。昆曲“传”字辈的几位老人听说“小昆班”办得有声有色,结伴前来看望“小昆班”的孩子们。这些八旬开外的老艺人看了娃娃们的精彩表演,惊喜万分,恨不得把毕生所学一股脑儿全传给孩子们。
另一件事是1998年的中秋佳节,上午10时许,江泽民总书记来到昆山亭林公园古戏台观看“小昆班”演出,与“小昆班”的孩子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梅花香自苦寒来”,一张张精美的奖状讲述着一个个值得骄傲的故事:1992年,《海力布》荣获国家教委、文化部等单位举办的全国少儿课本剧录像汇演“剧目一等奖”;1993年5月,《海力布》剧组应文化部邀请晋京演出,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中央领导亲切接见;2002年6月,《牡丹亭·游园》获全国业余梅花奖录像比赛一等奖,张恬和许梦茜这两位“小昆班”第四代“弟子”,成为“小梅花奖”得主。

昆曲故乡“幽兰”飘香

“小昆班”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学校开展普及昆曲艺术活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周庄中心小学和石牌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也相继开设了“小昆班”,而更多的学校则通过兴趣小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学唱昆曲活动。
昆山市普及昆曲艺术的范围在扩大。在“昆山市创建文化特色市工作会议”上,昆山市委书记张雷提出:“昆山要大力弘扬昆曲艺术,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昆曲演唱活动,在中小学开展昆曲艺术教育,普及昆曲艺术知识。”近两年来,昆山着手创建“中国昆曲之乡”;成立昆曲研究会、昆曲曲社;在全市开展群众性的“昆曲演唱大赛”。
清晨或傍晚,走进昆山各镇的校园、公园,委婉轻柔的昆曲声萦绕于耳。昆曲这支“幽兰”,在她的故乡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记者 朱庆 特约记者 苏雁)

(摘自《光明日报》)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