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和二十家门
昆曲行当简介
[转帖]昆曲的行当“生、旦、净、末、丑”和“二十个家门”
清嘉庆、道光间,昆曲的脚色行当定基本定型为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
另有一个杂应各种群众角色的“杂”行,通常不计为家门。
一、生昆剧的生行主要扮演青年男子,故也称小生。分为冠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
冠生:亦称官生,其表演特点是气宇轩昂,舒展恢宏。有大小之别,帝王、高官皆以大冠生应工,多数并非青年。小冠生小嗓的运用较大冠生为多,所扮角色大多是青年为官者。
巾生:多系年轻的风流书生,一般尚未求到功名,而且往往是爱情故事的主角,因此类角色多戴方斤或必正巾,故得名。
鞋皮生:又名穷生,专门扮演穷困的年轻书生。因此家门规定镶鞋后跟必须蹋着趿在脚上,故得名。
雉尾生:指头戴紫金冠,加插两根雉尾的小生。大抵与武事有关。
二、旦 昆剧旦行有“老、正、作,四、五、六”之说,实践中还有一个贴旦,共为七个家门。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也兼演太监之类丧失男性特征的男子。
正旦:扮演已婚或中年妇女,重唱工,要求嗓音宽阔、刚劲。正旦角色多以悲怆凄恻的表演为主。
作旦:主要扮演男性童子和青少年女性角色。
四旦:传统昆剧没有武旦,却有刺杀旦,需要武功技巧的戏,即由刺杀旦承担。刺杀旦简称“刺旦”、“刺”与“四”同音,故名。
五旦:所扮者基本上都是年已及笄的青年女子,而且多半是窈窕淑女、大家闺秀。因这类角色都身在深闺,故又称“闺门旦”。
六旦:通常扮演年轻活泼,身份较五旦为低的青年女子。
贴旦:主要旦角之外,所扮多村姑贫女,丫环侍妾。
三、净 分大面、白面,此外还有由白面中析出的邋遢白面。
大面:着红、黑二色脸谱的男性正面形象,如关羽、赵匡胤、李逵、尉迟恭、阎王、达摩老祖等。
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纹外,全脸皆涂以白粉。有时也扮正面人物,或无所谓好坏的人物。
邋遢白面:除面涂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窝等处,加上一些黑纹,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于插科打诨式的人物。
四、末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对象颇广,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
五、丑 又分为副和丑两个家门。其区别是副的面部白块画过两边眼梢,而丑只画到眼的中部,副常穿官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副:又称“二面”,多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帮闲之类人物。
丑:因其面部白块较副为小,也称“小花脸”。所扮大多是社会地位较低或滑稽可爱的角色。昆剧丑脚不分文武,有时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戏。
六、杂 是指各种剧中没有名姓的群众角色,如车夫、船夫、伞夫、衙役、宫女、龙套等
昆剧行当 详细介绍(转帖)
生、旦、净、末、丑,这种分类,古谓之部色,在昆剧中则叫做家门。
昆剧有十大脚色:
冠生、巾生、老外、末,老旦、五旦、六旦,净、副丑、小丑,又可以细分为二十路,即二十个细家门。
生
昆剧中的生,一般是扮演弱冠以上、未及蓄须的男子,所以又称小生,以和末中的老生相区别。生,主要分为官生和巾生两门。
官生的“官”,一般写作“官”,也有写作“冠”的。官生,顾名思义,就是做官的小生也许是从古代“孤,当场妆官者”传流而来;做官的又都戴纱帽,故官生又有帽生之称我国古代制度,男子到了有条件成家立业或有责任齐家治国的年龄,需要举行“冠礼”也许由于这个缘故,反映到戏曲中就有了冠生这个称呼。官生又分为大官生和小官生,可以从他们扮演的人物看出其间的关系和差异。
大官生
《长生殿》中唐明皇、《铁冠图》中的崇祯帝、《惊鸿记-醉写》中的李太白、《千钟禄 八阳》中的建文君等,皆属于大官生。
小官生
《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白罗衫》中的徐继祖、《金雀记》中潘岳等,则是小官生。
大、小官生,虽同为官生,但在昆剧中,两者在表演上的分档是相当严格的。不同的人物,各归家门;同一人物在不同的戏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就可能分属不同的家门;即使在同一出戏中由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家门也会有变动,如《琵琶记》的蔡伯喈原归小冠生家门,而至《书馆》及以后各折则必须由大冠生应行。
巾生
未做官或未及冠的风流书生,头戴方巾、必正巾,故为巾生。昆剧男角中,巾生是算得重要的了。其看家戏有“风花雪月”及“琴棋书画”等。所谓“风花雪月”,是指《风筝误》、《占花魁》、《雪杯园》、《拜月亭》中的韩琦仲、秦钟、莫昂、蒋世隆;而“琴棋书画”系指《琴挑》(《玉簪记》)、《跳墙着棋》(《西厢记》)、《拆书》(《西楼记》)、《拾画?叫画》(《牡丹亭》)中的潘必正、张君瑞、于叔夜、柳梦梅。这八出戏是小生,特别是巾生必学常唱的,也是观众以此来掂量分量的所谓“肉头戏”
在官生、巾生之外,又有两具有特殊表演手法的家门:鞋皮生及雉尾生。鞋皮生 专门扮演典型的落拓书生。因这类人物脚下拖沓着踢后跟的鞋——在江南叫做“拖鞋皮”,所以叫鞋皮生(同范围较广的所谓“苦生”者稍有点不同)。其看家戏有:《彩楼记拾柴 泼粥》中的吕蒙正,《绣襦记 卖兴 当巾》中的郑元和,《永团圆——击鼓?堂配》中的蔡文英,可谓“三双拖鞋皮”。
雉尾生
是头戴插有雉尾的紫金冠,有一套专门耍雉尾功夫的小生。雉尾在土话中叫雉鸡毛,所以在昆剧中又俗称“鸡毛生”;雉尾亦称为翎子,故有些剧种(包括昆剧)也称为翎子生。"雉尾生的代表人物有:吕布(《连环计》),咬脐郎(《白兔记》),周瑜(《西川图》,可谓“三副雉鸡毛”。
生,细分为以上五个家门,统称生。昆剧中原来并无所谓武生、武小生的家门。不管是哪一门生,也不管你生、旦、净、末、丑哪一家,都要文武兼备的。
生,以巾生、冠生为主体。他们在舞台上的形象往往是风流倜傥、飘逸英俊和潇洒秀美的。“三醉”和“三访”是这两个家门的应行戏。所谓“三醉”,是指《醉写》(《惊鸿记》)、《醉易?放易》(《鸣凤记》)、《扯本?醉监》(《吉庆图》)中的"李太白、易弘器、柳芳春;而“三访”则指《访纱》(《浣纱记》)、《访素》(《红梨记》)和《访友》(《柳荫记》)中的范蠡、赵汝州、梁山伯。当年昆剧传习所“传”字辈出科后取艺名,以“秀比美玉”来形容这生行,凡唱生的都把名字的末一字用“王”作偏旁。传习所最早学生行的有四人:顾传玠、顾传琳、沈传琦(初学生,后改旦,故又名传芹),周传瑛(主巾生兼及雉尾生、鞋皮生)。
老生
也有人称老生为正生。所谓老生乃是与小生相区别的一个称呼,大约是从京剧过来的。扮演的大都是中年以上男子中的主要正面人物,如《满床笏》中的郭子仪、《千忠戮》中的程济、《渔家乐》中的简人同、《鸣凤记》中的杨继盛、《牧羊记》中的苏武等都是。
旦
凡戏中女性人物都属旦。细分之,昆剧有老、正、作、四、五、六、贴七门之说;其中以正、五、六、贴为主体。
正旦 一般是扮演已婚女子的。昆剧中有一句行话,叫“正旦只有两件半红衣裳”,大约指以下三折戏中穿红衣裳的正旦是重头戏:《琵琶记》中的赵五娘(在《称庆》一折中穿红衣)、《风筝误》中的柳夫人(《后亲》一折中穿红衣)和《烂柯山》中的崔氏(在《痴梦》一折中穿红衣)。这三人规定由正旦扮演,在上述三折戏中必须穿红衣裳,只是崔氏因为她是在做梦时自以为做了诰命夫人,她的大红霞帔不好算真穿,只能算作半件,所以有“两件半”之说。
五旦
一般是扮演所已及笄的淑女,或待字闺阁的千金,所以又称闺门旦,如《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浣纱记》中的西施等。有一些一时蒙尘流落的善良侠义少女也多由五旦扮演,如《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绣襦记》中的李亚仙,《双红记》中的红绡等。
六旦
通常比五旦的年龄稍小些,身份略低些,又称活泼旦;或者因为原称快乐旦或乐旦,转音而称为六旦。《西厢记》中的红娘、《牡丹亭》中的春香、《渔家乐》中的邬飞霞、《翡翠园》中的赵翠儿等,皆属六旦。
贴旦
此名色由来已久,在旦初分为两个家门时,就是旦与贴。据说其原义是在主要旦之外又“贴”一旦,就旦中之“贴”,犹如生中之“外”,也就是次要者的意思。但事实上贴旦所扮演的固然多数为村姑贫女、侍妾丫环,但也不乏夫人小姐、千金淑女。她们往往有独立
的身份、自主的言行及鲜明的性格,在不少戏中是很重要或最主要的角色,甚至是唯一的女角,如《相约相骂》(《钗钏记》)中的芸香、《彩楼记》中的刘千金、《红梨记》中的谢素秋、《蝴蝶梦》中的田氏等,原都是归属贴旦行的。实际上,贴旦和六旦相
去不远,所以过去分家门时,贴和六旦便是分在一起的。昆剧中关于旦角有“衣西裴蝴”和“一门九娘”两句话,从中可以看出正、五、六、贴重头戏之一斑。所谓“ 衣西翡蝴”,那是指旦角很难演的四出戏:《衣珠记》(荷珠,贴旦)、《西楼记》(穆素徽,五旦)、《翡翠园》(赵翠儿,六旦)、《蝴蝶梦》(田氏,贴旦)。所谓“一门九娘”,系指昆剧戏目中有九个“娘”,是旦这个家门中的重头戏,
她们是:赵五娘(《琵琶记》,正旦)、李三娘(《白兔记》,正旦)、杜丽娘(《牡丹亭》,五旦)、京娘(《风云会》,五旦)、白娘娘(《雷峰塔》,五旦)、雪娘(《一捧雪》,五旦及四旦)、红娘(《西厢记》,六旦)、赵翠娘(《翡翠园》,六旦)、美
娘(《占花魁》,贴旦)。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