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对话洪惟助:昆曲在台湾
康熙年间昆曲流传到了台湾。
洪惟助:康熙时代有做官的到台湾去,他自己喜欢昆曲,就叫家里边的小班在台湾演出,台湾也就有了昆曲。另外在台湾的乱弹戏京剧的前身里面保留着很多的昆曲剧目。台湾还另外一种,只有清唱的,又叫十三腔、十全腔、又叫昆腔,这里保留很多的昆曲。台湾这种昆腔曲目大概分两种,一种是明清的小曲,一种就是昆曲。当地人搞不清楚小曲和昆曲分别,混在一起就说那是昆腔,所以他们主要是唱昆腔。另外是在京剧里面保留。1949年以前昆曲在台湾的情况就是这样,1949年很多大陆曲友到台湾,他们一到台湾就开始唱昆曲了。每个礼拜天昆曲曲友都聚集一起唱曲。
80年代,随着老一辈曲友的过世,昆曲在台湾渐渐沉寂。
1991年,在洪惟助等专家学者和昆曲爱好者的倡导和主持下,昆曲传习计划开始在台湾展开。
洪惟助:一开始办唱曲班和学术讲座,学术讲座一个月一次,唱曲班一个礼拜一次。一开始有人会说,“你办这个传习会有人来参加嘛?”我说,“会吧”。当时台湾刚开报禁,报纸开了文化版,文化版需要内容和新闻,我们就趁这个机会,在文化版配合下做宣传。我们一开始招100多人,在台北什么人都可以来。我们的成员有老师,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老师,大学老师又包括中文系的,戏剧系的,音乐系的和舞蹈系的,大学生占了差不多一半。而且这些大学生回学校又影响他们的同学,而现在他们中很多人都成了教授,系主任,这个影响非常大。
像我们最好的学校-台北第一女中,老师参加传习计划,回去学校传播昆曲。所以我们每次演出都有北女学生来看戏。女学生的制服是绿衣服,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穿绿衣服的。像大学也一样,戏剧系以前没有昆曲,老师学了以后回去就会教,后来也请大陆演员过去演。舞蹈系、音乐系也一样。
我们从1992年开始请大陆演员到台湾演出到2000年传习计划结束,去的演员将近40位,都是大陆最好的演员。文武场7、8位,总共将近50位。9年中请了将近50位,大部分是一级演员,都是有名的演员和名教师。我带他们到各个学校去办讲座,学生反映很热烈,因为平常没有机会近距离看艺人的示范表演,还可以对谈,照相,有时候还可以教动作。可以说10年间昆曲传承计划产生的影响非常大。
办昆曲传习计划的同时,洪惟助还成立了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所,系统研究昆曲。2000年,洪惟助又组织了台湾的第一个昆曲院团―台湾昆剧团。自此,从昆曲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教学再到实践演出,昆曲几乎成为了洪惟助生活的全部。
洪惟助:戏曲是活在舞台上的东西,我希望学生能够去学唱,学点表演,不一定要成为演员。一定要学唱学表演,这样你对戏曲才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要求学生做田野调查,在过去戏曲不被认为是重要的学问,所以大家就随便记一记,并没有作为一个宏观的大的整理,往往很多记载是以偏概全,甚至是不正确的。我做过田野调查,全中国有昆曲地方我几乎都跑遍了,发现很多的讲法是不对的。所以我希望我的学生要做到这些。我觉得艺术必须要全面地去做,所以我做的工作从演出唱、演到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教学,是全套的,虽然很累,但是我觉得一个事情要这么做它才会有比较大的成就。
昆曲面临的问题
洪惟助:在90年代一直到2000年的初期,昆曲不受重视,所以在传承上有点断层。而且年轻演员学的戏少,功底不够,演出机会少。现在30岁到40岁这一辈跟60岁到70多岁这一辈有太大距离。可喜的现象是现在招的10几岁20几岁的演员相当好,而且60岁到70多岁的演员把精力用在教学上,所以我想将来还是有好的前景。
还有个问题,梅兰芳的艺术为什么达到这个境界,他写字、画画、读书,后面还有一批文人来帮他出主意。现在昆剧演员不做这个功课,比如演巾生读书人你自己读不了几卷书,怎么能够把读书人演的像呢?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