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江苏省苏州昆剧院所在地。对于这里居住的老苏州和慕名寻来的“昆虫”们,可在此处听到曲调优雅的吟唱。苏州昆剧院坚持“古老的传统样式、纯正的昆剧风貌”,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立志创新,抢抓机遇。
如今,一次新的机遇来到了面前。回首过往,每一次在艺术的天地中跋山涉水、穿越时空,苏州昆剧院都可以让昆曲之美在所到之处荡漾,让更多的人们点燃对昆曲的热爱。
六十年实践肩负传承传播使命,实现昆曲保护、艺术生产等大发展
作为昆曲发源地职业院团的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肩负着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命,历经六十年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负责人表示,源远流长的太湖水滋养浸润了经典雅致的苏州文化,孕育了清丽典雅的昆曲艺术。“百戏之祖”的昆曲,以其写意诗画、精致典雅的审美特征成为东方审美的标杆,以其杰出的文化价值成为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
特别是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后,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扶持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充分发挥发源地优势,努力实践剧目、演员、观众的全面系统传承,实现了昆曲保护、艺术生产、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市场培育和文化传承的大发展。在近代昆曲先师传字辈老先生的传承下,培养了“继”、“承”、“弘”、“扬”四代演员,如今第六代振字辈演员正在茁壮成长。
至今,王芳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殊荣、优秀青年演员沈丰英、俞玖林双双获得“梅花奖”,王芳、陶红珍、吕福海、杨晓勇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促进昆曲艺术奖,邹建梁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五届中国昆曲艺术节优秀笛师奖,周雪峰、柳春林、徐栋寅等多人入选文化部“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还成功打造了青春版《牡丹亭》、《长生殿》、中日版《牡丹亭》、《玉簪记》、《西施》、《烂柯山》、《红娘》、《满床笏》、《白兔记》 等品牌剧目,其中多个剧目被列入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重点扶持的优秀剧目。
几经昆曲文化的发展 起伏,苏昆人一直甘于清贫、默默坚守
1921年,苏州昆剧传习所的成立拯救了昆曲,使之薪火相传、传承延绵至今。在当时的上海滩,昆曲苏滩同台献艺、同享盛景。随着新中国的诞生,1951年初春,民间性质的民锋苏剧团成立并在1953年回到久别的发源地苏州。从1953年落地苏州的民锋苏剧团到更名苏州市苏剧团,到1956年江苏省苏昆剧团的建立,再加上一批传字辈艺人也回到了故乡。起源于苏州的昆曲迎来了第一次黄金发展期。1956年10月27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刊文《论江苏省苏昆剧团成立》,此时,《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已经成为美谈。随后,“文化大革命”展开。苏昆剧团被彻底砸烂,换上红色文工团牌子,第一代创始人被关进牛棚,批斗审查,被流放至苏北或其他乡村。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文艺百花园又迎来万木复苏的春天。1978年一批继、承字辈演员走出低谷、,相继推出名剧《十五贯》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时在开明大戏院、新艺剧院隆重开演,引起轰动。《玉蜻蜓》、《花魁记》、《快嘴李翠莲》、《白蛇传》等等优秀传统剧目相继重登舞台、精彩亮相。苏昆剧团迎来了第二次黄金时期。
然而,随着外来多元文化品种相继涌入,快餐文化导致古老传统戏曲文化又一次遭受冲击,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又陷入深闺中落寞。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气馁、失落和迷茫,因为他们知道,昆曲是优秀的一脉文化脊梁,苏州古文明的一块活化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而真正的艺术收获在甘于清贫和默默坚守之后。
“昆曲义工”白先勇结 缘苏昆,“苏昆现象”掀起昆曲热潮
白先勇素有“昆曲义工”之美誉,是著名作家,也是苏州市荣誉市民。白先勇和苏州昆曲结缘,促成了海外著名的文化精英和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的合作,促成了青春版《牡丹亭》走遍海峡两岸、世界各地和数十所国内外高校,使昆曲也有了成千上万的追星族。青春版《牡丹亭》焕发了昆曲艺术的时代青春,成就了昆曲文化现象,在传承艺术经典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出民族文化传承的有益道路。“苏昆现象”就这样掀起昆曲热潮。
由白先勇担纲总制作人的青春版《牡丹亭》入选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长期以来,白先勇致力于推动昆曲走向观众,尤其是走向大学生,青春版《牡丹亭》238场演出中在国内外28所大学里演出的有85场,创造了校园演出单场观众7000人记录,成功培养了青年观众群。为了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青春版《牡丹亭》至今已于美国、英国、希腊、韩国、新加坡等国完成47场海外演出,与日本歌舞伎大师、苏州市荣誉市民坂东玉三郎合作的中日版《牡丹亭》在日本、法国完成50场海外演出,近年来赴奥地利国家科学院、巴黎和柏林的中国文化中心、纽约亚太文化艺术中心、中国驻美大使馆等地进行昆曲知识讲座及示范表演,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得到海外华人世界推崇的同时积极深入西方主流社会,实现了昆曲艺术的跨文化的传播。昆曲的传承实践超越戏曲范畴成为民族文化经典的传承,成为文化审美和生活方式的传承。
《长生殿》剧照 庞林春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