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3月,导师就告诉我,5月中旬他要去昆山参加一个昆曲研讨会。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他让我与另外两位研究生一同前往。与会之外,还让我们顺路拜访南方曲家。那时的我还不知道5月份京、沪、苏、宁等地会有“昆曲入遗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和昆剧展演,只是一心期盼着能早日去往苏州,因为我的母校就在那里。

随着5月的到来,由文化部和北京市政府主办的“昆曲之路”——中国昆曲入遗十周年纪念活动拉开了全国庆祝活动的序幕。同所有北京昆迷一样,除了时间相冲的戏,其它能看的戏我都去看了。14日晚观看上昆《长生殿》的兴悦之情未过,次日清晨就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江南昆曲游学之路。

第一站当然是昆山,虽然我也曾去过昆山,但和北京的老师、同学一起在那里参加昆曲会议令我倍感新鲜、有趣。16日那天,主办方安排的活动满满当当,上午是庆典开幕式和昆曲入遗十周年保护与发展成果展,下午是学术研讨会,晚上是各院团昆曲名家经典折子戏展演,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参与了所有项目。

“开幕式”想提一提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田青先生,首先他的开场白就很有个性:“感谢有才的昆山市主办方为我准备了一份文采斐然的发言稿,不过我是第一次来昆山,我要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田所长的发言很是肺腑、很是动情。结尾时,他说道,今天的昆山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假如魏良辅、梁辰鱼重新来到昆山,他们可能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家乡了;但是只要他们一听到婉转的笛声和缠绵的水磨腔,他们就会心动,他们会说这就是我的昆山!

昆曲保护与发展成果展厅设于昆山市科博中心三楼。移步展厅,宛如走进了一座江南园林。亭、桥、廊、石、花、草、古戏台应有尽有,美不胜收!展厅风格虽则古雅,却也运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如液晶电视、大屏幕等。展览由序曲、源头涌泉、舞台留芳、视窗绽美和尾声五个部分组成,主要展示国家领导人来昆视察时观摩昆曲演出活动的照片、全国各昆剧院团保护弘扬昆曲的实物、剧照资料、昆曲出版物和昆曲脸谱、乐器、服饰及以昆曲为题材的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下午的研讨会上,我见到了许多只闻其名的专家、学者和院团领导,还跟洪惟助、俞为民等先生合了影,老师们都很友善。发言的学者和院团代表各有七人,每人的发言时间只有一刻钟。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省昆柯军院长说的一句话:如果你选择了昆曲或被昆曲选择,那么你只有揉碎自己、成全昆曲!

晚上的昆剧折子戏展演在亭林公园古戏台举行,昆山小梅花艺术团的小朋友们以昆曲联唱《姹紫嫣红》拉开了序幕。演出折目包括永昆的《钗钏记·相骂》、昆博的《白蛇传·断桥》、上昆的《扈家庄》、湘昆的《货郎担·女弹》、省昆的《虎囊弹·山门》、北昆的《百花记·百花赠剑》、浙昆的《挑滑车》和苏昆的《长生殿·小宴》。

古戏台是露天的,而且又小、又高,灯光、音效也比不上剧院。我们坐在第一排,仍觉得视角不佳。加上环境微微有些嘈杂,我都没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有人说印象最深的是谷好好的《扈家庄》和曹志威的《山门》,其实最令我意外的倒是杨凤一和王振义的《百花赠剑》,觉得演得挺到位的。浙昆的林为林院长令我倍感意外,一出场还未亮相,他就退回到了“出将”们,示意司鼓重新开始。短短的一二十分钟戏,多次失误,后面还落了多句台词,只做不唱……

那晚,最令我欣喜的要算演出后与王芳老师的合影了。苏昆的化妆间就在通往古戏台的必经之路上,看戏前,我们就隔着窗户的玻璃看到了演员们化妆的情景。散戏后,我怀着一试的心情再次走进苏昆化妆间,王老师一人正在卸妆。表达了喜爱之情后,我和同学准备离开。王老师却让我们稍等片刻,要跟我们合影,分别前还询问了我的名字,着实令我受宠若惊。

导师16日下午就离苏回京了,17日起,我们学生三人开始按照先前列好的游学计划自由活动。忘了说一句,我们三个是会上仅有的学生代表,但我们的待遇却和专家、学者一样,乘坐一辆车、一起参观、一起就餐,还拿到了台湾兰庭昆剧团王志萍团长等人的名片……我们的心情是既兴奋、又惭愧!

17日早上,我们的“任务”是走访昆山玉山曲社、访问昆山曲家黄雪健老先生。已故著名曲家高慰伯先生曾在玉山曲社教曲吹笛,其活动总部设在亭林公园古戏台下一间小房内。早上9时,我们依约前往。黄老年过七旬,身体瘦弱但精神矍铄。他与北京曲家朱复有着多年的交情,见到我们这几个从北京来的年轻曲友很是开心。社长和先到的几位曲友也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趁曲友还未来齐,主攻音乐学的博士师姐就跟黄老交流起了昆曲的清唱艺术。我在旁边听,很是受教,发觉黄老不但是位资深曲友,对昆曲清唱也有一定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曲友到齐后,大家就围着桌子开始唱曲了。除社长是中年男子外,其余曲友多为中老年妇女。曲友们用的是《振飞曲谱》,唱的曲子多出自《牡丹亭·拾画》《玉簪记·琴挑》《玉簪记·秋江》《长生殿·小宴》。

我和师姐少不了也要开口,我们一起唱了朱复老师在课堂上教唱的《游园惊梦》,还唱了《折柳阳关》中的【寄生草】和散曲【忆王孙】。除考试外,这可是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唱曲,还好是两个人唱,气氛也很和善。结束后,一位热情的王阿姨还特意跑过来跟我探讨昆曲发音,教我如何吐字,令我小感动了一把!因为时间紧迫,要去的地方还有好几个,与玉山曲社交流结束后,我们的昆山之行就暂告一段落了。

同行的师姐是音乐学博士,她的硕士论文写的是《昆曲剧唱与清唱比较研究》,博士论文准备写昆曲曲、腔关系研究。此次出行,为她的博士论文积累素材也是目的之一。就我而言,以前只关注昆剧的场上艺术,对昆曲清唱的意识较为薄弱(尽管朱复老师一再强调桌台清唱)。此次对江南几个曲社、几位曲家的拜访,让我对昆曲清唱有了自觉而深入的认识,这可以说是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后文会再次提及。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