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本的序幕是宝玉噩梦;第一场是黛玉悲艳;第二场是二姐自逝;第三场是贾府内讧;第四场是失玉掉包;第五场是娶亲焚帕;第六场是惩孽抄家;第七场是宝玉凭吊;尾声是顽石归真。
下本在剧情和人物塑造上比上本要出色很多,虽然剧情仍旧“碎片化”,但出场的主要人物和比较主要的人物几乎个个出彩,几乎每场戏都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常常使观众能陪他们同悲,或者为他们一声叹息。下面来具体说说吧:
第一场“葬花悲艳”其实就是黛玉葬花,意境很美,演员的表演也很细腻,但毕竟是一场抒情性较强的戏,所以除非是反复的品味,否则可能不能一下产生强烈的震撼,而且这场戏中肯定很多的唱词都是化用曹雪芹的原诗,幸而一般人对这段《葬花词》比较熟悉,仔细体味,还是能够产生与林黛玉的“共鸣”。
第二场“二姐自逝”,尤二姐始终没有登场,但是这场戏中王熙凤和平儿都演得太好了。虽然看后肯定会痛恨王熙凤的心狠手辣,但通过演员的表演,也很同情她的无奈与内心的痛苦。平儿在一开始有些“惧怕”王熙凤,对王熙凤只能是听从、努力的劝解,但是她出于善良和同情心,是很想去看看尤二姐、帮尤二姐一把,她说要去给尤二姐请个太医就被王熙凤一巴掌打在脸上,却还是忍痛去看了尤二姐。尤二姐死后,她向王熙凤报信,见王熙凤是那般的无情,她转身便去,王熙凤问她要去哪里,她说了句:“二姐无人陪伴。”就那样一句话,我的眼泪立刻涌了出来,那是多么有情有义、多么沉甸甸的一句话呀!
第三场“贾府内讧”中,那些丫鬟、老妈子的表演都还算不错的,都能抓住人物,但是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晴雯和探春。那些老妈子要检查丫鬟们的箱子,独独不见晴雯,早就对晴雯不满的王夫人也憋了一肚子气。晴雯忽然带病前来,把箱子扔在地上让她们检查,只因为她个性直率得罪了王善保家的,又因为她生的美丽引起了王夫人的“警惕”便要把他赶出贾府。宝玉闻声赶来,却仍旧未能挽回晴雯被逐的命运。晴雯的一段唱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她不明白自己长得漂亮有什么错,这明明是上天对她的恩赐为什么偏偏成了她的罪过,她也不明白自己明明是清清白白的,为什么会被她人说成是下贱的。最后,她的离开很有骨气,她推开那些要逼送她的人,自己骄傲的离开了。随后上来的探春绝对有不让须眉的气势,她把自己的箱子摔在地上,对挑头的王善保家的说,当着太太的面先来检查她的箱子,别等到明天她阻止这些人去随便检查她丫鬟的箱子她们不高兴。王善保家的自然知道探春姑娘得罪不起,假意还检查了一下她身上,说什么姑娘身上我都检查过了,什么也没有。这时候,探春一巴掌下去,声色俱厉地说道:“你是什么东西!竟敢对我拉拉扯扯的。”那一巴掌真是太痛快了,一个多么善恶分明、护着那些无辜下人的小姐呀!丫鬟、仆人谁能赶上这样的主子真是很有福气。随后,她慷慨陈词,告诉王夫人,如果家里自己先乱起来,只怕很快贾府就要败落了。此时的她又是一个多么有见地的女子!
第四场“失玉掉包”只是觉得贾政对贾宝玉的疼惜还是挺感人的,其他的印象不深,当然对于整部戏的情节发展肯定是有一定作用的。
第五场“娶亲焚帕”应该是宝黛的重场戏了,宝钗继续做一个摆设。这场戏的舞美很不错,把舞台分成两个区域,左前方是病榻上焚稿的黛玉,后面的中间位置是成婚的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和黛玉没有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但是他们之间还是在对话着,最感人的那段应该是宝玉说,妹妹,我把我的心给你带来了,你的带来了吗?这个时候,拿着诗帕已经绝望了的林黛玉如杜鹃啼血般的呕出了口口鲜血,诗帕上片片鲜红,她绝望的说如今情债都偿还尽了,她也该走了。那种宝玉的美好期待与黛玉的绝望“交相辉映”,摧人肝肠。仍旧想说,越剧中《黛玉焚稿》这一段是很经典的,但是昆曲这段因为用了较多的舞台手段,也算是有一种感染力。
第六场“惩孽抄家”也是有点乱的戏,就是讲贾府的人死的死、走的走,大观园终于“坍塌”了。
第七场“宝玉凭吊”可以算是与“黛玉焚稿”呼应的宝玉的内心戏和抒情戏,虽然戏剧性不强,但是宝玉的那种绝望、茫然确实表现出来了。如果没记错的话(因为我不记得是在这一场还是在第五场宝玉说了这样的话),在这一场戏中,宝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那句话说了两遍,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确实有催人泪下的力量,他终于明白了,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也应该回到他来的地方。
尾声“顽石归真”就是和上本的序幕相呼应的,那一片从天而降的大雪确实还有点震撼力。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