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红楼梦》上本总体观感

昆曲《红楼梦》分上下两本,要分两晚进行演出,每晚的演出差不多都是三个小时,真是我看到的最长的一次现场演出。此前在电视上只看到过“宝黛初见”、“黛玉葬花”的一些片段,这一次能够看到全本当然也激动兴奋。上下本都是由序幕、七场戏和尾声组成的。

上本序幕为通灵入世;第一场是宝黛初见;第二场是儿女口角;第三场是凤姐弄权;第四场的宝黛共读;第五场是宝玉题咏;第六场是承笞赠帕;第七场是宴饮豪奢;尾声是元妃省亲。因为《红楼梦》是一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作品,所以通过上面的那些名字估计就能判断出演的是什么。可能编剧真的很想把《红楼梦》的经典场面都融入其中,所以用了一种片段式的展现方式,但这样确实也让剧情变得有些凌乱,有些碎片化。第一天的演出中,除了对宝玉印象深刻外,总觉得其他的人物都是摆设、木偶或者是陪衬,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只有宝玉血肉丰满,其他的人物没有“灵魂”,只有“躯壳”,虽然其他人物不是没有戏,但就是让人记不住他们的戏,所以让人看着不太舒服。

下面说说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场戏吧。

第一场“宝黛初见”,因为在电视上看过这一段的片段,早早的就对着一段的唱戏和音乐比较熟悉了,虽然我不喜欢这部戏中很多的伴奏,但是这段主题音乐我还是非常喜欢的,尤其是后来这段主题音乐反复的响起,每一次响起都会想到宝黛初见时那种美好的感觉,尤其是喜欢他们最后那个像是“盟誓”的动作,似乎正是因为那是一个誓言,日后这个誓言被无情的摧毁才让人格外的心酸。越剧也有这段戏,而且那个唱段相当经典,比较而言,两个剧种的风格不同,越剧的更加欢快、通俗,更能表现两个小儿女的稚气;昆曲的更加风雅、细腻,更能突出两个人心有灵犀、似曾相识、并且盟定誓言的决心。

第二场“儿女口角”这场戏也演得很不错,贾宝玉的那种天真、稚气和他对林妹妹的爱与在乎表现的非常到位,相比而言,林黛玉似乎稍微“弱”了一点,可能因为她不是第一主角的缘故吧。看到那个可爱的宝玉对林妹妹的千般爱、万般疼惜,真是各种感动,尤其是想到后面会是那样一个结局便开始心痛。可惜的是,这部戏是片段化的,所以替宝黛的伤感经常就被穿插其中的很多其他角色的戏或者是情节割裂掉,所以很难有一个情感的爆发点让人为他们悲得淋漓。

第三场“凤姐弄权”现在回忆不起来太多的东西了,觉得这场其实真可有可无。

第四场“宝黛共读”也是一个经典的“画面”,因为种种原因看得不够认真,实在很不好意思。可能是因为越剧版的“读西厢”太经典了,又只看了这么一遍昆曲的“宝黛共读”,所以对这段的实在没留下太多印象。

第五场“宝玉题咏”中,超喜欢宝玉的表演,那种对父亲威严的恐惧、那种对“俗人”的不屑、那种因为自己起出了好的名字的小得意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而后面因为金钏的事情,宝玉向自己的母亲求情,初见宝玉对除了林妹妹之外的“红楼女儿”的怜香惜玉之情。

第六场“承笞赠帕”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赠帕”,被打的宝玉卧病在床,他虽然很希望林妹妹能来看他,但转念一想天气这般炎热,林妹妹身体不好,还是不要来的好。当林妹妹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既惊喜,又怪林妹妹不该在这么热的天气过来。看到林妹妹为他伤心,他又说自己根本没事,只是为了吓唬父亲,可是稍微一动疼痛又向他袭来,他自己受伤,却要拿出扇子给林妹妹扇风……真是一个懂得怜香惜玉的男子,看着就各种感动。那些小细节已经被演员演得太到位了。

第七场“宴饮豪奢”这场让我印象深刻的原因是乱的我有点头晕,尤其是刘姥姥真不知道她唱的那段是评剧还是什么戏,反正肯定不是昆曲。一堆人乱七八糟闹闹哄哄的,把之前对宝黛感情的的酝酿都给冲没了,虽然排场不小,虽然是挺热闹的,但是戏也跟着乱了。

尾声的“元妃省亲”也是如此,场面真是不小,服装真是精美,可感觉上所有的人都像是木偶站在那里充当一个符号。似乎最近看的一些戏都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就是编创人员默认观众对剧情、人物十分熟悉了,所以他们不必去表现剧情和人物,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工夫,我觉得形式当然很重要,做好了也是可以打动人的,但是内容的地位绝不可能被形式所取代,不然观众一场戏看下来,除了记住了布景和服装,剧情和人物基本没记住,也没有任何的感动,岂不是非常的悲哀吗?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