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与台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台湾观众对昆曲的喜爱、欣赏和推介,致有“昆曲在大陆,观众在台湾”之言。近日,台湾戏曲学院来京上演的昆曲《孟姜女》,进一步彰显了台湾昆曲的成就和发展。从编剧到演员,它的主体阵容是台湾的,又与大陆紧密合作,是两岸艺术合作的极佳范例。这是剧作家、戏曲史论家曾永义先生继昆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两岸文化学术交流、对话中,曾永义教授不遗余力,是一位开拓者。

孟姜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这一题材常见于京剧、豫剧等地方剧种,但在昆剧中展示实属罕见。尽管昆曲积累流传下来的传统剧目林林总总,却难觅孟姜女的踪影。由台湾学者、戏曲理论家曾永义编剧,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导演沈斌执导,苏州大学周秦教授编腔谱曲的新编昆剧《孟姜女》,填补了这个空白。曾永义先生说,他之所以将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改编成昆剧,是为了重新呈现民族意识、思想和情感,并探索反思其现代意义和价值,激起人们对传统古典艺术的回归。

该剧全长约两个半小时,共六出戏,分别为“查拿逃犯”、“花园定盟”、“婚礼生变”、“边苦闺寂”、“滴血惊艳”和“吊祭哭城”。从编剧的角度来看,《孟姜女》在民间故事传说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如重新设计人物关系,孟姜女之高祖乃大圣人孟柯,万喜良则是孟子得意门生万章之后,这种身份改变使得该剧具有了较多文化色彩和比较丰富的思想内涵,也是昆曲文人特征的诉求体现,使得孟、万两人的相遇有一种冥冥之缘,为他们的结合寻找到“理”,而没有走民间传说之路。这样,两人的结合就有了一定的思想感情基础,不显得突兀。而“花园定盟”更是丰富了他们的相恋过程,为孟姜女之后的“寻夫”与“哭长城”做了情感的铺垫。角色上增添农夫归有义,则是起到串联剧情的作用。“归有义”这一名字具有符号象征意义,时刻提醒着人们,在什么样的时代人们都要有情义存在。从曲词来看,全剧唱词典雅优美、流畅婉丽,按照昆曲的曲牌体写就,体现了编剧曾永义先生扎实的古典文学的造诣,他也表示新编昆剧一定要在扎根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全剧雅致的唱词又与浅显的对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孟姜女》一剧既有古典艺术之美,又富于现代的浪漫气息。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 中说过“词格俱妙,大雅与当行参间”才是上乘之作。无疑,此剧实现了这一审美原则。相对而言,戏剧情节结构和人物深层关系揭示及性格塑造可以再为增强。秦始皇这一人物出场,使该剧反对文化暴政的寓意更为鲜明,但戏剧性效果实际并不理想,反有突兀之感,而且也让剧作家所直接表现的孟姜女与万喜良之间的爱情、生死离别悲剧的感染力有所消解;至少,使得用于孟、万的笔墨减少了,这在我们看来还是需要进一步充实与丰富的。周秦教授为此剧编腔谱曲,也是严格遵守昆曲的曲牌和曲律。同时他表示,最好的文化是要能够超越时空的,台湾的昆曲要有台湾自己的特色,形成一个新的流派。

在谈到昆曲的传承和发展问题时,曾永义先生指出这需要更多的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视野的艺术家的不断探索,他认为只要不违背传统戏剧精神的元素,都可以拿来为戏剧发展所用,并提出应充分发掘现代剧场的有利条件来更好地展现昆剧。如在第四出“边苦闺寂”中,就通过灯光的灵活调度,将舞台巧妙地分割成两个表演区,即展示了两个时空,是现实也是梦境,更加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万喜良与孟姜女的两地相思。第五场“滴血惊艳”表现孟姜女为寻夫翻越千山万水、风餐露宿的场景,其舞台程式化的身段体现出昆曲虚拟的艺术特征和流畅的时空变换。

新编昆剧《孟姜女》由台湾戏曲学院京昆剧团的师生合作演出,剧组中并无专业昆剧演员,但他们却以专业演员的水平为我们展示了台湾昆曲的实力和水平。纵观全剧,表演和舞台舞美不铺排、奢华,重视演员歌舞并做的发挥和空间的虚拟空灵,有一种质朴感、回归感,演员细腻、全面的表演和昆曲古典艺术诗性的美得到充分的表现。该剧的创作理念和舞台表演追求,对当下昆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有借鉴和启示意义的。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立即
投稿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