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昆曲”活动吸引了许多戏曲爱好者,他们平时喜欢戏曲,但观看排练,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和专家演员一起化装并听专家讲解,也是第一次,他们都想来看个究竟。昨天参加活动的读者当中,不仅有大学教师、高级科研人员、国家干部、当年的老“解放”、画家,而且也有住在戏曲学院附近卢沟桥乡的农民,人们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在密切关注着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变革。
一位平津战役时的老“解放”说:“1948年打平津战役时,我才14岁,那时候我就喜欢唱两口儿京戏。解放后复员转到地方上,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总是在文化口,就更关心戏曲了。我最关注的是京剧,其次是豫剧、河北梆子,昆曲我听的少一些。但是,我知道昆曲的历史比京剧要早很多,京剧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由昆曲演化过来的,所以今天有这么好的机会我特别高兴。一是能够看一看现代戏曲培养人才的地方和环境,更重要的是,更多地了解昆曲,并见识一下这次的改良昆曲,看看成为大舞台艺术的昆曲。”
参观的人群中,还有一些住在学校墙外的卢沟桥乡的农民,一位大妈带着女儿和刚满1岁的小外孙,一大早就赶到学校。她说儿子在晨报上看到了这条消息,因为她特别喜欢京剧,就给她报了名。虽然就住在学校边上,可这还是第一次进学校的大门。看看演员的服装,看看他们怎么化装,看看演员怎么排戏,“还真开眼”。
正在中央电视台参加春节戏曲晚会的两位来自天津的戏迷,看到报道后也特意赶来。戚志明在天津号称“第一票友”,五年前因车祸落下残疾,这次是架着双拐赶来的。他说:“我们‘天津云吟国剧社’的宗旨就是弘扬民族艺术,戏剧在天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于昆曲的变革,我们格外关注。为了参加活动,我们特意推迟了回家的日期。”戚志明对该剧的演出形式极为感兴趣,他认为交响乐队的加入扩大了昆曲音乐的表现力,许多原来无法表现的音色和气势都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了。他说:“在中国传统戏曲中,京剧的影响最大。但是第一个敢于大制作、交响化并结合现代舞蹈的革新却出现在昆曲,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这是对传统艺术的再包装,也是传统艺术出路,值得其它剧种学习。”与戚志明同来的刘洪林是一位画家,他酷爱戏剧,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剧场里写生,画戏曲人物。这样一个舞台大制作,新的服装设计,新的戏曲人物形象,都使他格外感兴趣。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殷仁通教授也是一位戏迷,他对昆曲的改革非常感兴趣。他认为传统戏曲的重新创作,使用了新鲜的舞台视觉艺术和音乐效果,这应该是这个古老剧种的新出路。(李澄 ) 《北京晨报》、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